信士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ㄣˋ ㄕˋ

拼音 xìn shì

基本釋義

⒈  誠實可信的人。

⒉  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語up?saka(優婆塞)的譯稱。

⒊  漢碑有“義士”之稱,泛指出財佈施者,宋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稱“信士”。後因專稱信仰佛教而出錢佈施的人。參閱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合陽令曹全碑》。

國語辭典修訂本

信士「ㄒ一ㄣˋ ㄕˋ」

⒈  誠實不欺的人。

《荀子·王霸》:「人無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何也?」
《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褚少孫補衛青傳》:「楚王曰:『善,齊王有信士若此哉!』」

⒉  在家的男性佛教徒。

唐·郭崧〈藥師像贊·序〉:「立召良工,雕磨斯像,使信士等日加精勤。」
元·朱凱《昊天塔·第四折》:「我也曾殺的番軍怕,幾曾有個信士請,直到中年才落髮為僧。」

引證解釋

⒈  誠實可信的人。

《荀子·王霸》:“人無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歲之法自持者,是乃千歲之信士矣。”
《史記·滑稽列傳》:“楚王 曰:‘善, 齊王 有信士若此哉!’厚賜之,財倍鵠在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及至鶴處,老人已至,喜曰:‘固是信士。’”

⒉  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語(優婆塞)的譯稱。

唐 郭崧 《藥師像贊》:“立召良工,彫磨斯像,使信士等日加精勤。”
元 無名氏 《昊天塔》第四折:“對客官細説分明,我也曾殺的番軍怕,幾曾有箇信士請,直到中年才落髮為僧。”

⒊  漢 碑有“義士”之稱,泛指出財佈施者, 宋 避 太宗 趙光義 諱,改稱“信士”。後因專稱信仰佛教而出錢佈施的人。參閱 清 顧炎武 《金石文字記·郃陽令曹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