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節的意思
注音 ㄓㄤˋ ㄐ一ㄝˊ
拼音 zhàng jié
基本釋義
⒈ 手執符節。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作為憑證及權力的象徵。
⒉ 堅守節操。
引證解釋
⒈ 手執符節。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將出師,皇帝授予符節,作為憑證及權力的象徵。
引《漢書·敘傳下》:“博望 仗節,收功 大夏 ;貳師秉鉞,身釁 胡 社。”
唐 裴鉶 《趙合》:“但當時時相使餘不得仗節出此城,空加一貂蟬耳。”
唐 康駢 《劇談錄·鳳翔府舉兵討賊》:“相國仗節訓兵,援旗誓眾。”
⒉ 堅守節操。
引《後漢書·吳漢傳》:“賊眾雖多,非有仗節死誼者也。”
宋 曾鞏 《與孫司封書》:“比見朝廷所寵贈南兵以來仗節死難之臣, 宗旦 乃獨不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馬文肅家書》:“慷慨仗節易,從容就義難。吾輩將為其難乎?抑為其易乎?”
▸ 仗節死義
▸ 節錢
▸ 三大節
▸ 三令節
▸ 乳節
▸ 肉孜節
▸ 爇節
▸ 全仗
▸ 區節
▸ 忍節
▸ 仁壽節
▸ 人勝節
▸ 屈節卑體
▸ 曲節
▸ 屈節辱命
▸ 戎仗
▸ 詘節
▸ 權節
▸ 人節
▸ 取予有節
▸ 屈節
▸ 驅羊舊節
▸ 球仗
▸ 若合符節
▸ 遒文壯節
▸ 慶節
▸ 秋節
▸ 鞦韆節
▸ 輕財仗義
▸ 三三節
▸ 青年節
▸ 清風高節
▸ 清風勁節
▸ 清風峻節
▸ 取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