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

注音

拼音

基本釋義

國語辭典簡編本

一「ㄧ」

1.

2.自然數的開始。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造句、二、三……

3.第

造句等、年級

4.單個。

造句人、心二用

5.相同、致。

造句樣、大小不

6.全、滿、整。

造句身是汗、身是膽、體適用

7.才、剛剛。

造句亮,他就起床了。

8.次、回,表示動作次數。

造句問、把頭扭、用手

10.另外、又。

造句蟬,名知了。 (「」字單用或在句的末尾,讀陰平聲;在去聲字前,讀陽平聲;在陰平、陽平、上聲之前,讀去聲。)

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拼音


[名]
1.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1.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動]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副]
1.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概括。如:「一般來說」。

5.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助]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連]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