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個國際不打小孩日到來 多數家長認為棍棒教育更有效

第18個國際不打小孩日到來 多數家長認為棍棒教育更有效

  今天是世界第18個“國際不打小孩日”。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讓他們長點記性。專業人士提醒,如果有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針對兒童的施暴行為,請撥打110報警求助。

  兒童家暴影響智力、誘發犯罪

  有統計資料顯示,84.79%的兒童家庭暴力案件為父母施暴,其中親生父母施暴佔到74.75%。記者從市婦女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瞭解到,兒童家庭暴力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兒童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完成或實現目標任務,讓父母感到不快;二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父母將法律法規的.撫養義務當成人身依附關係,將子女視為私有財產,並不認為兒童也有人權,認為父母有權力打罵,如沒造成嚴重傷害都應屬於合理範圍;三是一些父母把孩子作為自己宣洩情緒或減輕壓力的工具,只要行為稍有不對,就成為被懲罰的導火索。

  發生在少年兒童身上的家庭暴力,猶如黑暗,吞噬著孩子的健康。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研究發現,在5歲至9歲年齡組中,常捱打者的平均成績比不捱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生活在體罰環境中,兒童的情商會受到負面影響。打罵教育固然有“管理速效”,卻抹殺了孩子的遠景發展能力、快樂發展能力。

  據市婦兒健康中心調查,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有不良行為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孩子。有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潛在動因。

  兒童家暴“發現難、起訴難、救助難”

  由於家長對兒童權益保護意識淡薄、司法干預薄弱等因素,兒童家暴面臨“發現難、起訴難、救助難”等實際問題。

  據瞭解,目前我國對於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多數仍停留在原則性規定層面上,比較籠統、分散,缺乏具體明確的細則,不具可操作性。記者從有關部門瞭解到,民政部、最高法、公安部等部門已著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干預制度,相關指導性意見擬於今年出臺。其核心在於透過行政與司法相銜接,實現對監護人監護權的轉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