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護理
[拼音]:bufa
[英文]:tonifying method,reinforcing method,replenishing method
八法之一,補益氣、血、陰、陽,治療各種虛證的治法。補法具有提高機體抵抗力,預防疾病,以及祛病延年的作用。虛證是指人體氣、血、陰、陽不足而產生的病證。《素問·通評虛實論》說的“精氣奪則虛”即是此意。虛證常發生在各種疾病的過程中,也可因先天稟賦不足而致。氣血陰陽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不足則臟腑的生理功能減退。補法通過補益氣血陰陽,增強臟腑的生理功能,從而使之恢復正常。
概述
早在《靈樞·經脈》篇就提出了“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難經》又提出“虛則補其母”的治療方法。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記載了許多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方劑,使補法在臨床上得到具體運用。金元時期李東垣重視脾胃作用,首創益氣昇陽治法。元代朱丹溪強調“養陰”對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使養陰法的運用得到發展。明代趙獻可、張景嶽等醫家重視補腎法的運用,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有較深遠的影響。清代葉天士、吳鞠通強調“養陰生津”在治療溫熱病中的作用,特別是葉天士提出“養胃陰”的方法,是對李東垣補脾胃只重補脾益氣的補充。
分類和運用
氣血陰陽不足所產生的虛證常以臟腑虛弱的證候表現出來,根據各臟腑不同的虛證,採用不同的補法。因此補法一般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心、補肝、補脾、補肺、補腎等方法。其中補脾與補腎在補法中佔有重要地位。
人體的臟腑、氣血、陰陽在生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絡,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在病理上也往往相互影響。如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也可引起氣虛;脾虛可以導致肺虛;腎陰虛可導致肝陰虛或腎陽虛;腎陽虛也可引起腎陰虛等。所以各種補法在臨床上可根據具體證候配合使用。如氣血雙補,補氣生血,補益心脾,補脾益肺,滋補肝腎等。根據五行相生的原理,當某臟腑虛弱時,除用補法治療外,也可間接補益它的母髒,如脾與肺是母子相生的關係,肺氣虛可用補脾的方法治療,這種方法稱“虛則補其母”。根據陰陽互根的基本規律,陽虛補陽,宜輔以補陰之品;陰虛補陰,宜輔以補陽的藥物。
由於引起虛證的原因不同,不同疾病出現虛證時有不同的證候特徵,所以各種虛證的臨床表現也極不一致。常見的有: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短氣,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滑脫,小便失禁,舌上少苔或無苔,脈虛無力等。
臨床注意事項
各種疾病出現虛證時都可使用補法,它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與西醫所說的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不同。應用補法時須注意:
(1)若屬實證,邪氣有餘,而正氣不虛者,不可妄用補法,否則不僅不能治癒疾病,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2)虛實夾雜的病證,若單用補法扶正則不利除邪,若單用祛邪法則易傷正。此時治療往往採用補法與祛邪法配合使用,使補虛有利除邪,祛邪不致傷正。故補法常與八法中的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叫做“攻補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