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拼音]:jiejiexing hongban
[英文]:erythema nodosum
一種發生於真皮血管及脂膜的炎症性面板病。特點是雙小腿成批出現皮下結節,對稱分佈,表面鮮紅光亮,疼痛,一般不破潰。病程急性,經數週消退後不留瘢痕。本病好發於青年女性,多在春秋發病。
病因和發病機理
由多種原因引發,感染、藥物和某些全身性疾病都可能與本病的發生有關,但有不少病例查不到病因。其發病機理有人認為是遲髮型變態反應損傷面板血管,也有人認為與免疫複合物型變態反應有關。在感染因素中,鏈球菌和結核菌感染最為常見。有些人在發病前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結核感染,有的在發生本病同時有風溼熱、急性扁桃體炎、細菌性心內膜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淋巴結核或其他結核病。此外,麻風桿菌、病毒及衣原體等也可成為病因。藥物變態反應也可引起結節性紅斑樣改變,這類藥物有磺胺、溴或碘化物、碸類及水楊酸鹽類等。有些疾病如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結節病、貝赫切特氏綜合徵、結節性多動脈炎等可伴髮結節性紅斑。
臨床表現
發疹前可有發熱、頭痛、乏力、咽喉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前軀症狀,也可無任何前軀症狀便出現皮疹。皮疹常成批出現,表現為1~5cm大小的圓形紅斑,稍隆起,觸之其下有結節,表現光亮,色鮮紅,區域性有疼痛及觸痛。結節好發於雙小腿伸側,對稱分佈,互不融合,亦可發於前臂、大腿等處,常伴有踝關節腫脹。數日後,結節顏色由鮮紅轉暗紅、紫紅,消退後可留色素沉著,從不破潰。本病病程多呈急性,約3~6周可消退,愈後多不復發。部分病例可伴濾泡性結膜炎、淋巴結核等,抗鏈球菌溶血素“O”可增高。本病的病理學變化為皮下組織淺部非特異性炎症和真皮炎症反應。脂肪小葉間隔中散在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有時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細胞浸潤,偶見嗜酸性白細胞、中小血管炎性充血、內膜增生、內皮細胞腫脹。
診斷和鑑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診斷一般不難。挫傷樣顏色變化的演變過程是本病皮損的特徵。血常規、血沉、抗“O”、胸部X射線檢查、咽培養及結核菌素面板試驗,除有診斷意義外,還有助於分析病因。本病還需與結節性血管炎及硬結性紅斑相鑑別。此二者的自覺症狀皆輕,慢性過程,可破潰,好發於小腿屈側,愈後可結疤。所謂慢性型結節性紅斑,其一部分可能是結節性血管炎。此外,還應與淺在性血栓靜脈炎和結節性多動脈炎相鑑別。
治療
重要的是發現與處理潛在的致病原因,如化膿性病灶、結核病灶、致敏藥物及相關疾病等。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並對症治療,症狀較輕時也勿長久站立及使雙下肢過勞。水楊酸鹽類、消炎痛、碘化鉀、中藥散結靈等口服皆可緩解症狀。病情嚴重或難於治療的病例,可試用皮質類固醇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