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拼音]:miniaoxi jieshi
[英文]:calculi in urinary system
腎、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結石的總稱。以突然發生的劇烈腰痛、牽引少腹,尿頻、尿急、尿痛、尿色混濁,甚至尿中有血或砂石為主要臨床表現。腹部X線平片可見結石陰影,或B型超聲波檢查可見結石光團。中醫文獻稱石淋、砂淋、血淋(尿血明顯者)等。泌尿繫結石可引起尿路損傷、梗阻,併發感染,致使腎功能受損。
淋之病名,首見於《內經》。漢代《金匱要略》有關於“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為主要症狀的描述,並認為是由於熱在下焦所致。隋代《諸病源候論》將此病病因病機概括為“腎虛而膀胱熱”,且詳細描述了石淋的症狀:“小便則莖裡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裡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至塞痛令悶絕。”其後,石淋的治療方藥日益豐富。宋代有了神效琥珀散、七寶散、硼砂散等砂石淋專方,這些方中的海金沙、琥珀、冬葵子、王不留行、滑石、石韋、車前子、大黃、鬱金、牽牛子、胡桃、硼砂等藥物,一直沿用至今。明、清醫家多注重辨證論治,但對有效的專方專藥,也並非棄而不用。從民間用藥中發掘出的金錢草,自20世紀60年代已普遍作為治療結石的首選藥物。與此同時,出現了中西醫結合的總攻療法,使排石率提高到70%左右。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人對具有溶石作用的內服中藥進行探索和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病因病機
腎主水,主膀胱氣化,故泌尿系統結石的形成,主要是由於腎氣虧虛,膀胱氣化失常,積溼蓄水,溼蘊而生熱;或肝鬱氣滯,久而化火;或飲食厚味,積滯生熱;或外感之邪,入裡化熱。熱結下焦,尿中雜質受其煎熬,遂結為砂石。砂石久踞,溼熱膠結,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溼熱相合,阻於溺道,氣機不利,則小便淋瀝滯澀;損傷血絡則尿血。病久溼熱羈留不解,加之治療期間過用利尿清熱方藥,不僅腎氣更虛,且進一步傷陰耗氣,故石淋後期多見虛證及虛實夾雜之證。
辨治
石淋的辨證應以分清虛實為重點。
實證
結石盤踞,與溼熱、氣滯、血瘀互為因果。主證為腰腹疼痛、小便淋瀝澀痛者屬實證。其中偏於氣滯者,疼痛多呈隱痛、鈍痛、脹痛;偏於血瘀者,疼痛多呈劇烈絞痛;偏於溼熱者,則以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氣機不利症狀為主。目前治療多采用專方專藥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方法。專藥有:海金沙、雞內金、石韋、金錢草等。專方:尿石一號(遵義醫學院方):金錢草30~60克、海金沙15克,石韋45克、車前子25克、木通10克。
實證主要證型:
(1)氣滯血瘀。平時腰部隱痛、鈍痛,發作時則絞痛、掣痛,痛引少腹及會陰,小便短澀淋瀝、塞迫疼痛,甚至突然中斷,尿中帶血,或時夾砂石,舌質暗紫,苔白膩或黃膩,脈弦緊。治宜排石通淋、化瘀行滯,用尿石一號方加赤芍、白芍、紅花、牛膝、丹蔘、益母草、枳殼、威靈仙、王不留行等。
(2)溼熱互結。腰部、少腹及膀胱區脹滿疼痛,尿頻、尿急、尿痛、尿色混濁或有血及砂石排出,舌質紅,舌黃膩,脈弦滑數。治宜排石通淋、清熱利溼,用尿石一號方合八正散加減。
鍼灸和總攻療法是治療實證的重要方法。鍼灸可迅速解除絞痛,並使結石下移,促進排石。取穴以腎俞、膀胱俞、秩邊、足三裡、關元等穴位為主,配穴選中極、三陰交、陰陵泉、水道。每次選2~3個穴位,中強度刺激,留針15~30分鐘,日兩次。總攻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通過大量飲水、服中藥排石湯、電針療法等綜合治療,促使結石迅速排出。其適應症是結石直徑小於1釐米;無嚴重泌尿系感染;無或僅有輕度腎盂積水;腎功能正常或僅有輕度損害。
虛證
病延日久,虛損表現明顯,而結石猶在;或結石已排出,但正氣未恢復者,為虛實夾雜證。頭暈,耳鳴,神疲乏力,腰膝痠軟者,屬腎虛;短氣,乏力,食少,便溏為氣虛;頭昏,心悸,面色無華者為血虛。無論結石排出與否,治療均以扶正固本為主,一般不宜採用排石方藥。
虛證主要證型:
(1)腎虛。除頭暈耳鳴,神疲乏力,腰膝痠軟等腎虛表現外,兼見面目虛浮,畏寒,四肢不溫,舌質淡胖,脈遲等症狀者為腎陽虛,治宜溫補腎陽,常用濟生腎氣丸加減;兼見消瘦,顴紅,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者,為腎陰虛證,治宜滋陰養腎為主,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二至丸加減。
(2)氣血兩虛。證見面色蒼白,乏力,短氣,心悸,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脈細弱,治宜雙補氣血,用當歸補血湯、八珍湯加減。
結石仍存在者,可在上述方藥中酌加副作用較小的溶石藥物,如金錢草、雞內金、海金沙、核桃仁、石韋、海藻、昆布等,或同時合用單驗方藥,如金錢草30~60克,煎湯代茶飲,等等。
泌尿繫結石患者若腎功能基本正常,則應鼓勵多喝水,飲用磁化水更好,也可用磁化水煎藥。飲食應根據結石的性質、尿的酸鹼度加以調節。例如尿酸鹽結石須減少肉類食物;草酸鹽結石可減少草酸鹽含量豐富的食物。併發炎症者應積極治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