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

[拼音]:ruxian‘ai

[英文]:cancer of breast

女性乳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亦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病因未明。主要表現為乳房內腫塊,往往具有質地較硬、邊界不清、表面可能不光滑的特點。偶見男性乳腺癌,其預後較女性者差。20世紀以來乳腺癌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地均有上升的趨勢。在歐洲、北美佔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第一、二位。中國於1990年代初有乳腺癌患者20萬,每年新發病例約5萬。

病因

尚無定論,可能有以下一些因素:

(1)內分泌因素,初潮年齡提早,絕經年齡後延,30歲以後初產,不生育等均可使發病率提高。45~49歲及60~64歲為好發年齡,這也說明發病與性激素水平變化有關。乳腺癌的男女發病率為1:100,說明內分泌尤其是女性激素對乳腺癌的關係密切。

(2)遺傳因素,凡母親或姐妹得乳腺癌者,其本人發病的可能性比對照人群增高2~3倍,並往往具有發病年齡提早,易得雙側性乳腺癌的特點。

(3)營養因素,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飲食為主,肥胖及經濟生活水平較高階層的婦女,乳腺癌發病率均比對照人群高。

(4)環境因素,乳腺癌低發國家人民移居高發國家後,其第二代的乳腺癌發病率即與居住國的發病率一致。較有明顯關係的環境因素是電離輻射。據調查原子彈爆炸區的婦女,肺結核治療過程中多次胸透及因產後乳腺炎接受放射治療後的婦女,乳腺癌發病率均高於對照人群。

病理

乳腺癌主要發生於乳管上皮,僅5%來自腺泡。根據腫瘤組織的分化程度分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兩大類。分化低的乳腺癌包括硬癌、髓樣癌、瀰漫型癌和膠樣癌,其惡性程度較高。分化高的乳腺癌包括腺癌、導管癌、乳頭狀癌和溼疹樣癌,其惡性程度較低。

臨床表現

乳腺癌最常發生在乳房的外上象限 (45~50%),其次是乳頭、乳暈區(15~20%)和內上象限(12~15%)。最早的表現是乳房內出現無痛、單發的小腫塊,腫塊質硬,表面不光滑,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在乳房內不易推動。晚期癌塊表面面板凹陷,乳頭被牽向癌塊方向,有時可有面板潰瘍,腋窩或鎖骨下淋巴結腫大、變硬。

轉移途徑

乳腺癌的擴散方式有:

(1)直接蔓延,癌細胞可在乳腺內擴充套件,侵犯皮下懸韌帶,使韌帶縮短,牽扯面板,使面板表面出現凹陷(酒窩徵),或侵犯乳暈下的大乳管,牽縮乳頭,造成乳頭內陷,癌細胞也可堵塞皮下淋巴管,造成面板水腫(橘皮樣改變)。侵入皮內淋巴管,可在面板表面形成多數小結節(衛星結節)。腫瘤亦可破潰形成潰瘍,或侵犯胸大肌、肋間肌及肋骨,使腫瘤與胸壁固定。

(2)淋巴轉移,可向外側侵入同側腋淋巴結(發生率60~70%),然後進入鎖骨下及鎖骨上淋巴結。向內側可侵入胸骨旁的內乳淋巴結,再達鎖骨上淋巴結。腫瘤位於乳房內側部或中央區並有腋淋巴結轉移時,內乳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可達40~50%。

(3)血行轉移,以肺轉移最常見,亦可轉移骨、胸膜、肝、腦、卵巢。

診斷

主要根據體檢、乳腺X射線攝影、針吸細胞學檢查和組織學檢查。望診疑有橘皮徵時,可用放大鏡觀察。觸診時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個手指平放於乳房表面,自乳暈向外逆時針方向或順時針方向順序捫按各個象限,尤應注意外上象限(見圖)。體檢或X射線檢查有可疑發現時,應及時進行細胞學或組織學檢查。乳腺癌 X射線攝像的主要表現為腫塊陰影,特徵為密度不均勻,邊界不清楚,外形不規則或向周圍呈毛刺狀突出。 X射線檢查對乳腺癌診斷的正確性可達80%左右。針吸細胞學檢查是用細針抽吸癌細胞進行檢查,具有損傷小,正確性高的優點,其診斷符合率可達90%左右,針吸細胞學檢查陰性時,均需在手術前作活體組織檢查確診。通常約20~30%的乳腺癌臨床診斷誤診為良性病變,說明活體組織檢查的重要性。從前雖用過紅外線照片及液晶檢查,今已不用使用冷光的透照檢查亦有助於診斷,尤其具有無損傷性的優點。晚期乳腺癌易於診斷,早期乳腺癌應與纖維囊性乳房病、乳房結核、外傷性脂肪壞死、漿細胞性乳腺炎等鑑別。

臨床分期

根據1978年TNM國際分期標準作如下規定。T:原發腫瘤;T0:乳房內無可捫及的腫瘤;T1:腫瘤最大直徑≤2cm;T2:腫瘤最大直徑>2~5cm;T3:腫瘤最大直徑>5cm,或腫瘤為多發性;T1a,T2a,T3a表示腫瘤與胸大肌無粘連;T1b,T2b,T3b表示腫瘤與胸大肌粘連;T4:腫瘤不論大小但侵犯面板或胸壁(肋間肌、肋骨、前鋸肌);T4a表示侵犯胸壁;T4b表示侵犯面板(水腫、橘皮樣改變、潰瘍或衛星結節);T4c表示面板及胸壁均有侵犯;T4d表示炎性乳腺癌。N指區域淋巴結;N0:未觸及同側腋淋巴結;N1:觸及同側腋淋巴結;N1a估計腋淋巴結無轉移;N1b估計腋淋巴結有轉移;N2:同側腋淋巴結有粘連或固定;N3:同側鎖骨上或鎖骨下淋巴結腫大,或上肢水腫。M指遠處轉移;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根據TNM情況可以將乳腺癌組合成ⅠⅡⅢⅣ4期(見表)。

治療及預後

Ⅰ、Ⅱ及部分Ⅲ期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範圍是將患側全部乳腺及其面板,周圍皮下脂肪,胸大、小肌及腋下脂肪,淋巴組織作整塊切除(根治術)。若腫瘤未侵及胸大肌時亦可保留胸大肌(改良根治術)。腫瘤位於乳房內側或中央區或有腋淋巴結轉移時,常需術後進行放射治療。已有腋淋巴結轉移,尤其是絕經前的患者,多需要進行術後化學治療以減少延期復發。對於晚期(部分Ⅲ期及Ⅳ期)或復發轉移及不能手術的病例,可以進行放療、化療或內分泌治療以取得姑息療效。常用的化療藥有烷化劑、甲氨喋呤、5-氟脲嘧啶、長春新鹼、阿黴素等,以聯合用藥的療效較好。內分泌治療近年來多以藥物治療代替內分泌器官的切除,常用的藥物有三苯氧胺及氨基導眠能,適用於雌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

未治療乳腺癌的自然生存期平均為36~40個月。手術治療後的10年生存率為Ⅰ期70~80%,Ⅱ期40~50%,Ⅲ期20~30%。

預防

乳腺癌病因不明,故缺乏有效預防方法。因此二級預防(早期發現)尤為重要。90%以上的乳腺癌是由患者自己偶然發現,就診時多數已有腋淋巴結轉移,因此發現較晚。早期發現的目的是爭取檢出臨床前階段的乳腺癌。較有效的措施是進行普查,及訓練群眾進行定期乳房自查。普查手段主要包括臨床體檢及乳腺 X射線檢查。定期乳房自查每月在月經完後一週左右進行,此時乳腺充血最少。檢查順序為:

(1)望診。面對鏡子,取3種體位,即雙臂下垂直立,雙臂高舉過頭及雙手叉腰,上身稍前傾,觀察並比較雙側乳房外觀。

(2)觸診。取平臥位,一側前臂枕於頭後,手指平放捫按對側乳房,作以乳頭為中心的由外向中心的環形捫按。若發現乳房外形不對稱,膚色改變,面板有凹陷、糜爛、乳頭回縮、皮下擴張之靜脈、觸及腫塊或壓痛等情況,需赴醫院檢查。據報道乳房定期自查可以發現早期乳腺癌比對照人群為多,此法簡易、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章

乳腺癌患者手術後應注意些什麼?婦科乳腺癌患者應怎樣看待自己的疾病?婦科什麼是乳腺癌防癌普查?婦科常用的治療乳腺癌的單方、驗方有哪些?婦科可以用於治療乳腺癌的中成藥有哪些?婦科中醫如何對乳腺癌進行辨證論治?婦科中醫治療乳腺癌有哪幾種方法?婦科什麼是乳腺癌的免疫療法?婦科用於治療乳腺癌的激素類藥物有哪些?婦科什麼是乳腺癌的綜合治療方法?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