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
藥材名稱:龍利葉
名稱出處:《嶺南採藥錄》
概況
異名:龍舌葉、龍味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大戟科守宮木屬植物龍利葉的葉。守宮木屬全世界約40種,中國約6種。
原植物:龍利葉Sauropus rostratus Miq.,又名龍瘲葉(《廣州植物誌》)。
歷史:龍利葉載於《嶺南採藥錄》,謂:“草本,葉長卵形,莖高數寸,治痰火咳嗽,以葉和豬肉煎湯服之。”廣東、廣西一帶民間習用,兩地區中草藥手冊多有記載,治療支氣管炎療效較好,《中國藥典1977年版》收載。
形態:常綠小灌木,高約40cm。枝條常呈“之”字形曲折狀,微有小柔毛。單葉互生,具短柄;托葉三角形;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先端圓鈍,有小尖頭,基部狹窄或呈楔形,長5~15cm,寬2.5~4cm,上面暗綠色,下面欖綠色,全緣。花單性同株,細小,暗紫色,簇生於葉腋內或排列成極短的總狀花序;雌花花萼6裂,裂片寬2~3mm,外面3枚近匙形,鈍頭,基部狹長,內面3枚寬闊倒卵形較短小,宿存,花後增大,子房上位,3室,花柱3,纖細;雄花花萼6裂,較小而稍厚,雄蕊3,花絲聯合成一短柱狀。蒴果具短柄,狀如豌豆,幾乎為增長的宿存萼所包藏。花期3~5月,果期7~8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632頁.1289條圖)
生境與分佈:原產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中國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於溫暖溼潤的氣候,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中栽種。用扦插繁殖,在高溫多雨季節扦插。挖取地下根莖,折成5~7cm長作為插條,每條具有3~4個芽,按行距15cm開條溝,斜插於溝中,入土深為插條2/3,插後覆土壓緊,澆水。成活後注意除草鬆土,用人畜糞水追施2次,至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移栽,按行距20cm,株距15cm帶土穴栽,栽後每年須撫育管理1~2次。
採集:5~6月開始,摘取青綠色的老葉,晒乾。通常每株每次可採4~5片,每隔15天左右採一次。藥材產於廣東、廣西。
鑑別:葉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似舌狀,先端鈍或渾圓而有小尖,基部短尖近圓形,全緣,枯黃色或黑綠色,葉背中脈突出,側脈羽狀,網脈近邊緣處合攏,紙質,較厚。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色綠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藥理
100%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