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榿

藥材名稱:勒魚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魚勒(《篇海》),鯗魚(《正字通》),鱠魚、白鱗魚、克鰳魚、大鱗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白魚、糟白魚(《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鯡科鰳屬動物鰳魚,藥用其肉。

原動物:鰳魚Ilisha elongata(Bennett)

形態:體長而寬,側扁,背緣窄,腹緣有鋸齒狀稜鱗。體長為頭長4.6~4.9倍。頭背後方略高。吻鈍,上翹。眼大,側上位,脂眼瞼發達,蓋著眼的一半。口小向上,近垂直,口裂短,前頜骨上頜骨由韌帶連線。兩頜、顎骨和舌上均具細牙。舌遊離,鰓孔大,鰓蓋膜彼此分離。鰓蓋條6,鰓耙較粗,11~12+23~24,假鰓發達。鰓蓋骨薄,體被圓鱗,縱裂鱗52~54,橫裂鱗15,鱗片前部密佈橫溝線,後部邊緣光滑。腹部稜鱗23~26+13~14。背鰭15~17,背鰭基部有鱗鞘。胸鰭和腹鰭基部有發達腋鱗。臀鱗48~50,基底很長,基部有鱗鞘。尾鰭寬叉形。體銀白色。體背、吻端、背鰭和尾鰭呈淡黃綠色,其它各鰭白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182頁.圖194)

生境與分佈:暖水性中上層魚類。游泳迅速。主要食物為魚類,頭足類等動物。生殖季節叢集遊向近海。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生藥

採集:夏季捕撈,捕捉後,去鱗和內臟,鮮用或晒乾備用。

化學性質

含砷。總砷約4ppm,其中無機砷0.17ppm,有機砷3.8ppm。

參考文獻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1985;1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