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枝

藥材名稱:走馬胎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大發藥(《陸川本草》),走馬風(《廣西中藥志》),山鼠、血楓(《廣西中草藥》),山豬藥(《全國中草藥彙編》),走馬藤、大葉紫金牛(《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走馬胎的根狀莖。

原植物:走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

歷史:走馬胎始載於《綱目拾遺》,載:“走馬胎,出粵東龍門縣南困山中,屬廟子角巡司所轄,大山數百里,多低槽。深峻巖穴,皆藏虎豹,藥產虎穴,形如柴根,幹者內白,嗅之清香,研之膩細如粉,噴座幽香,頗甜淨襲人。”以上所述應為本種。尤其對根的描述、頗為真實,至今廣東民間仍作藥用,並有“兩腳走不開,不離走馬胎”諺語,可見其對恢復疲勞、活血、行血功效深有群眾基礎。

形態:常緣灌木或亞灌木,高1~3m,根狀莖粗大,橫走,稍呈串珠狀膨大,斷面帶紅色,皮部有紅色小點,木質部黃白色,具香氣。莖粗壯,通常無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已脫落。葉柄長2~4cm,具波狀狹翅.葉片紙質.通常簇生於莖頂,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15~48cm,寬7~15cm,頂端鈍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不延至葉柄成狹翅。邊緣具密齧蝕狀細齒,齒具小尖頭,兩面無毛,具疏腺點,近邊緣較多,腺點在兩面均隆起,側脈15~20對。由多個亞傘形花序組成大型金字塔狀或總狀圓錐花序,長20~35cm,每一亞傘形花序有9~15朵花,花梗長1~1.5cm,花萼基部連合,萼片狹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被微毛和腺點,花冠白色或粉紅色,花瓣卵形,有疏腺點;雄蕊為花瓣長的2/3,花葯卵形,雌蕊與花瓣近等長,子房卵圓形,近無毛;核果狀漿果,球形,直徑約6mm,成熟時紅色,具縱肋,具疏腺點,無毛。花期4~6月,果期11~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226頁.圖440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300m以下山谷、山坡闊葉林下蔭溼處。分佈於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越南北部也有。

生藥

採集:秋季採挖,洗淨,除去根鬚,晒乾。藥材產於廣東、廣西等地。

鑑別:根莖圓柱形,膨大呈念珠狀,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暗紫色,有縱溝紋,皮部易剝離,厚約2mm。質堅硬,橫斷面皮部淡紫紅色,有紫色小凹點,木部白色。多切成長橢圓形,厚約2mm,皮部與木部分離,木射線清晰,中心有髓部,淡紅紫色。以乾燥、念珠狀、皮色紫褐、斷面有菊花紋者為佳。

藥性

性味:辛,溫。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劫辛,溫。” ②《嶺南採藥錄》:“辛,溫。” ③《陸川本草》:“甘,平。”

功效:祛風溼,壯筋骨,活血去瘀。

主治:風溼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血瘀,癰疽潰瘍。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痰,除酒病。治走馬風。” ②《綱目拾遺》:“研粉敷癰疽,長肌化毒,收口。” ③《本草求原》:“壯筋骨,已勞倦。” ④《嶺南採藥錄》:“理跌打傷,止痛,治四肢疼痛,俱水煎服。” ⑤《陸川本草》:“祛風溼。治風溼骨痛,風癱鶴膝。” ⑥《廣西中藥志》:“活血行血。治產後血瘀。” ⑦《新華本草綱要》:“祛風補血,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用跌打損傷、體虛、癰癤潰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研末調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廣西中草藥》:“治跌打損傷,風溼骨痛:走馬胎根60g,大羅傘、小羅傘各90g,五指牛奶、土牛膝各120g。浸好酒3000ml,3天可用。每日早晚各服20ml。兼用藥酒外擦患處。”

參考文章

走馬胎的作用和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