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葉

藥材名稱:蚺蛇肉

名稱出處:《食療本草》

概況

基源:為蟒蛇科蟒屬動物蟒蛇的肉。

原動物:蟒蛇Python molurus(Linnaeus),又名蟒、王蛇(《爾雅》),南蛇、埋頭蛇(《綱目》),王字蛇(《綱目拾遺》)。

歷史:蚺蛇首載於《食療本草》。按劉恂《嶺表錄異》曰:蚺蛇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小者不下三四丈。身有斑紋,如故錦纈。”按其所述,與現今所用蚺蛇符合。

形態:全長達4.6~6m。頭小,吻端扁平。上脣鱗11~13片,不與眼相碰。眼的前緣、下緣及後緣圍有6~8片眼鱗。眼小,瞳孔垂直橢圓形。頭背鱗片對稱,形小而數目較多。體鱗光滑無稜,在頸部約54~64行;體中部65~72行,肛前40~44行。腹鱗在腹中間,長不達體側,有255~262片。尾下鱗65~71片。在肛門兩側有距狀的後肢痕跡。體背及兩側均呈雲豹狀大塊斑紋;頭背黑色,從顱頂鱗後邊到頸部有長約10鱗、寬約3鱗的黃褐色斑一條。又從吻端沿鼻孔上緣、眼前鱗上鱗的1/2到眼後,兩側各有一條寬約2鱗半的黃色帶狀紋,經過體背兩側直達尾端。眼後及眼下有一黑斑。喉下黃白色。(圖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109頁.4329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中。分佈廣東、廣西、雲南、福建等地。

生藥

採集:夏、秋捕捉,捕後剝皮,剖腹去內臟擦淨血,鮮用或乾燥焙乾研末。

化學性質

含肌酸(Creatine),甲胍(Methylguanidine),腺嘌呤(Adenine),肌肽(Carnosine),γ-丁酸甜菜鹼(γ-Butyrobetaine),嘌呤鹼(Purine bases),組氨酸、精氨酸、賴氨酸[1]和脂類[2]。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316。


[2] CA 1993;118∶23048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