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條籽

藥材名稱:無花果

名稱出處:《救荒本草》

概況

異名:阿駔、底珍樹(《酉陽雜俎》),天生子(《滇南本草》),映日果(《便民圖纂》),蜜果(《群芳譜》),文仙果(《草木便方》),品仙果(《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基源:為桑科榕屬植物無花果的乾燥榕果。榕屬全世界約1000種;中國約有80多種、30多變種。

原植物:無花果Ficus carica L.又名優曇缽(《廣州志》)。

歷史:始載於《救荒本草》。《綱目》載:“無花果出揚州及雲南,今吳、楚、閩、越人家,亦或折枝插成。枝柯如枇杷樹,三月發葉如花構葉。五月內不花而實,突出枝間,狀如木饅頭,其內虛軟。採以鹽漬,壓實令扁,日干充果食。熟則紫色,軟爛甘味如柿而無核也。”

形態:落葉灌木,高3~10m。多分枝,小枝直立,粗壯;樹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單葉互生;葉柄長2~5cm,粗壯;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cm,紅色,早落;葉厚紙質,近圓形,長11~24cm,寬9~22cm,掌狀3~5深裂,少有不裂,裂片卵形,頂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波狀或有粗齒,上面粗糙,下面密生細小鐘乳體及黃褐色短柔毛;基生脈3~5出,側脈5~7對。雌雄異株,花序單生於葉腋,雄花和癭花生於一榕果內;雄花生內壁口部,雄蕊2枚,花被片3~4;癭花花柱側生而短;雌花生於另一榕果中,子房卵圓形,光滑,花柱側生,柱頭2裂,花被片與雄花同;榕果大,梨形,4~6cm,頂部下陷,基生苞片卵形,成熟榕果紫紅色或黃色。果期8~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91頁.圖981)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有栽培。原產地中海和西南亞。

生藥

栽培:宜於溫暖溼潤氣候栽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上。用扦插或分株繁殖。扦插在2~3月未萌芽前進行,選2~3年生的健壯枝條,去掉上端幼嫩部分,剪成33~45cm長的插條,按行株距50×17cm開溝扦插,深約20cm,斜插於溝內,覆土壓緊,澆水保溼。培育1年後,在春季移栽。分株繁殖,是挖取老樹蔸旁櫱生小苗移栽定植。栽種後,每年需中耕除草2~3次,冬季需開溝追施人畜糞、堆肥、過磷酸鈣。

採集:秋季採收,採下後反覆晒乾。藥材在南方各地均產。

鑑別:花托倒圓錐形或類球形,長約2cm,直徑1.5~2.5cm;表面淡黃棕色至暗棕色,青黑色,有波狀彎曲的縱稜線,頂端稍平截,中央有圓形突起,基部較狹,帶有果柄及殘存的苞片;質堅硬,橫切面黃白色,內壁著生眾多細小瘦果,有時上部尚見枯萎的雄花。瘦果卵形或三稜狀卵形,長1~2mm,淡黃色,外有宿萼包被。氣微,味甜。以乾燥、青黑色或暗棕色,無黴蛀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蛀。

化學性質

果實含葡萄糖、果糖、蔗糖、檸檬酸和少量延胡索酸、琥珀酸、丙二酸、吡咯烷羧酸,草酸、蘋果酸、奎寧酸、莽草酸以及植物生長激素(茁長素auxin)。乾果,未成熟果實和植物乳汁都含抗瘤成分;乳汁尚含澱粉糖化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人民出版社,197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