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過山龍
藥材名稱:響葉楊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白楊樹、山白楊(《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楊柳科楊屬植物響葉楊的根皮、樹皮及葉。楊屬全世界約100多種;中國有60種,供藥用有8種。
原植物:響葉楊Populus adenopoda Maxim.,又名風響樹、團葉楊(《中國樹木分類學》),綿楊(《中國植物誌》)。
歷史:原名白楊,始載於《唐本草》,稱為白楊樹皮。《綱目》收載於木部,喬木類。蘇頌雲:“白楊取葉圓大蒂小,無風自動者。”李時珍雲:“白楊木高大,葉圓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皆甚白色,有鋸齒,木肌細白,性堅直。”按上所述,與本種相似。
形態:喬木,高15~30m,樹皮老時深灰色,縱裂,樹冠卵形;小枝較細棕色、被柔毛,老枝灰色,無毛;冬芽圓錐形,無毛,有粘質。葉卵狀圓形或卵形,長5~8cm,寬4~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截形或心形,邊緣有內彎鈍鋸齒,齒端有腺體,上面綠色無毛,或沿葉脈有柔毛,下面灰綠色,幼時被柔毛;葉柄扁平,被絨毛或柔毛,長2~7cm,頂端有2顯著腺體;幼樹或萌發枝的葉較大,長5~10cm。雄花序長6~10cm,苞片邊緣條裂,有長睫毛,花盤齒裂。果序長12~16cm,蒴果長橢圓形,銳尖,無毛,有短柄,2瓣裂。種子倒卵狀橢圓形,長2.5mm。花期3~4月。果期4~5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352頁.圖70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2500m的陽地灌叢中。分佈在陝西、甘肅、華東、中南、西南丘陵地。
藥性
功效:散瘀止痛,祛風活血。
主治:風溼關節炎,四肢不遂,齲齒疼痛,損傷瘀血腫痛。 ①《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誌》:“治風痺,四肢不遂,齲齒,損傷瘀血腫痛。”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散瘀活血,止痛。” ③《新華本草綱要》:“祛風活絡,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樹皮浸酒,15g,葉,煎水含漱。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溼關節痛,四肢不遂,損傷瘀血腫痛:響葉楊15g,泡酒服。外用適量,搗爛煎水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