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金蓮花

藥材名稱:石筋草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到老嫩(《貴州中草藥名錄》),三線草、拔毒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蕁麻利冷水花屬植物石筋草的全草。

原植物:石筋草Pilea plataniflora C.H.Wnght(Pilea taitoensis Hayata),又名全緣冷水花(《海南植物誌》),西南冷水花(《中國高等植物圖鑑》),歪葉冷水麻、恆春冷水麻(《臺灣植物誌》)。

歷史:本品首見於《植物名實圖考》,雲:“石筋草,生滇南山石間。叢生易繁,紫綠圓莖,葉似烏藥葉,淡綠深紋,勁脆有光。葉間抽細紫莖,開青白花,碎如黍米,微帶紫色。”《滇南本草》也有收載。經考正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0~50cm,多汁液,無毛。莖基匍匐,節上生根。葉對生;葉柄紅色,長1~6cm,每對葉柄近等長或不等長;托葉三角形,長不過4mm,紙質,生於葉腋內,宿存;葉片肉質,卵形或狹卵形,長2.5~10cm,寬2~4cm,通常下部的為小,向上漸大,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微缺或寬楔形,略偏斜,全緣,兩面無毛,上面鍾乳體線狀,下面鍾乳體短線狀;基出脈3條,側脈弧形達葉頂端。花雌雄同株;聚傘花序具細梗,腋生,長於葉柄,有長約2.5cm總花梗;雄花花被片4,狹倒卵形,長1~2mm,背面有1條脈紋,頂端有短角,雄蕊4枚,與花被片對生;雄花花被片3,三角形,不等大,柱頭畫筆頭狀。瘦果卵形,扁壓,長約0.8mm,表面有疣狀突起。花期5~6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10頁.圖101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1200m的山坡林下或巖灰巖壁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甘肅、臺灣、湖北、海南、廣西。越南亦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洗淨,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辛、酸,微溫。 《全國中草藥彙編》:“辛、酸,溫。”

功效:祛風除溼,活絡消腫。

主治:①《滇南本草》:“治風寒溼痺,筋骨疼痛,痰火痿軟,手足麻木。舒筋活絡藥酒方中用之。”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風寒溼痺,筋骨疼痛,手足麻木,腎炎水腫,尿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