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蕨根

藥材名稱:野牡丹

名稱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概況

異名:山石榴(臺灣),大金香爐、豬古稔(廣東),豹牙蘭(雲南),地茄(《福建民間草藥》)。

基源: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野牡丹的全株。

原植物: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Don(M.septemnervium Lour.)

形態:灌木,高0.5~1.5m,分枝多;莖鈍四稜形或近圓柱形,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毛扁平邊緣流蘇狀。葉片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長4~10cm,寬2~6cm,全緣,7基出脈,兩面被毛;葉柄長5~15mm,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傘房花序生於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梗長3~20mm,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萼長約2.2cm,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及長柔毛,裂片卵形,與萼管近等長;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cm,頂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長者藥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藥隔不伸延,藥室基部具1對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頂端具1圈剛毛。蒴果壇狀球形,長1~1.5cm,直徑8~12mm。花期5~7月,果期10~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03頁.圖373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20m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灌叢中,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

生藥

採集:秋季挖根,洗淨切片晒乾;夏、秋季採葉,鮮用或晒乾。

藥性

性味:酸、澀,涼。 ①《陸川本草》:“寒,澀、微酸。”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甘、酸、澀,平。” ③《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澀,性涼。” ④《福建民間草藥》:“甘、酸,微溫。” ⑤《四川中藥志》:“性涼,味酸、澀。”

功效:活血消腫,收斂止血,消熱解毒,消食止痢。

主治:跌打損傷。癰腫疔毒,乳汁不行。 ①《陸川本草》:“葉,治刀傷,止血。” ②《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治血絲蟲病。”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根: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葉: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④《四川中藥志》:“治月瘕痛,癥瘕吐血,跌打損傷及腸癰。” ⑤《福建民間草藥》:“治癰腫疔毒,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野牡丹流浸膏(《四川中藥志》)治宮頸炎、陰道炎;野牡丹全草5000g,水煮,製成流浸膏狀、加入防腐劑,塗患部,每隔日1次,7~10日為1療程。 ②野牡丹沖劑(《四川中藥志》)治老年慢性氣管炎:野牡丹全草5000g,水煎3次,濃縮成膏後製成沖劑80包,每次三分之一包,日服3次。 ③《福建民間草藥》:“治膝蓋腫痛:野牡丹24g,忍冬藤9g,水煎服,日2次。”

單方應用:①《福建中草藥》:“治癰腫:鮮野牡丹葉30~60g,水煎服,渣搗爛外敷。” ②《廣西植物名錄》:“治外傷出血:野牡丹葉適量研粉撒敷傷處。” ③《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解木薯中毒:豬毑稔葉或根60~90g,煎服。”

食療:①《福建藥物志》:“治跌打損傷:野牡丹30g,金櫻子根15g,瘦豬肉適量,加紅糖、酒燉服。” ②《福建民間草藥》:“治乳汁不通:野牡丹30g,豬瘦肉120g,酌加酒燉服。” ③《福建民間草藥》:“治蛇頭疔:野牡丹18g,和豬肉燉服。” ④《福建民間草藥》:“治耳癰:野牡丹30g,豬耳1個,水煎服。” ⑤《四川常用中草藥》:“治婦女小腹包塊,勞傷吐血,腸癰:野牡丹15~30g,燉豬肉服,或水煎服。”

參考文章

野牡丹的栽培要點觀賞園藝野牡丹的栽培技術觀賞園藝野牡丹的形態特徵觀賞園藝野牡丹的介紹觀賞園藝野牡丹的繁殖方法介紹觀賞園藝野牡丹的生態習性觀賞園藝巴西野牡丹的栽培技術觀賞園藝巴西野牡丹的形態特徵觀賞園藝野牡丹的品種分類觀賞園藝野牡丹根的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