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米

藥材名稱:鯉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赤鯉魚(《爾雅》郭璞注),赬鯉(《埤雅》),鯉柺子、鯉子(《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基源:為鯉科鯉屬動物鯉,藥用其肉或全體。

原動物:鯉Cyprinus(Cyprinud)carpio Linnaeus

形態:體長,側扁而腹部圓,背部在背鰭前稍隆起。口端位,呈馬蹄形。須2對,後對為前對長的兩倍。下嚥齒3行,內側的齒呈臼齒形。其咀嚼面有顯著的溝紋。鰓耙18~24,多數為18~22。鱗大,側線鱗

。背鰭條4、16~21,有一強大硬刺,後緣呈鋸齒狀,其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背鰭基部長度大於體長的1/3。臀鰭條3、5,其硬刺後緣也有鋸齒。鰾2室,大小約相等。腹膜白色。身體背部灰黑色,側線的下方近金黃色,腹部淡白色,背、尾鰭基部微黑,雄魚的尾鰭和臀鰭呈橙紅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冊.圖213)

生境與分佈:多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的鬆軟底層和水草叢生處。適應性最強,能忍受一切不良的環境,冬季遊動遲緩,遊入深水底層越冬,入春後又轉趨活躍。分佈很廣,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閩江諸流域及雲南、新疆等湖泊、江河中均產此魚。

生藥

採集:四季捕捉,捕後去內臟及鱗片,鮮用或晒乾。

化學性質

鯉肉的化學組成,因產地、季節、環境、年齡、營養狀況等而有差異,食部每100g約含水分77g,蛋白質17.3g,脂肪5.1g,灰分1g(其中鈣25mg,磷175mg,鐵1.6mg),核黃素0.10mg,尼克酸3.1mg;還含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C,組織蛋白酶A,B及C,肌酸(Creatine),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oric acid)。鯉肉的呈味成分主要為遊離氨基酸,以穀氨酸、甘氨酸、組氨酸為最豐富。鯉肉的蛋白質及一些氨基酸在冬季含率均降低,在肌肉水提物中,胱氨酸、組氨酸、穀氨酸、甘氨酸、α-丙氨酸、肌氨酸減少,而賴氨酸、精氨酸、天門冬氨酸則尚恆定。

參考文獻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