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毛婆婆納

藥材名稱:橘絡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異名:橘絲(《綱目拾遺》),橘筋(《中藥材手冊》)。

基源: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橘及其栽培品種大紅袍、福橘的中果皮與內果皮之間的維管束,撕下後晒乾或烤乾。

原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品種。

餘項參見“橘”條。

生藥

採集:12月至次年1月間採集,將橘皮剝下,自皮內或橘瓤外表撕下白色筋絡,晒千或微火烘乾。比較完整而理順成束者,稱為“鳳尾橘絡”(又名“順筋”)。多數斷裂,散亂不整者,稱為“金絲橘絡”(又名“亂絡”、“散絲橘絡”)。如系用刀自橘皮內剷下者,稱為“鏟絡”。

藥材主產於四川、福建、浙江,此外,廣西、廣東、江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地亦產。

鑑別:①鳳尾橘絡呈長條形網路狀。多為淡黃白色,陳久則變成棕黃色。上端與蒂相連,其下則筋絡交叉而順直,每束長約6~10cm,寬約0.5~1cm。蒂呈圓形帽狀,十餘束或更多,壓緊為長方形塊狀。質輕而軟,幹後質脆易斷。氣香,味微苦。以整齊、均勻、絡長不碎斷、色黃者為佳。 ②金絲橘絡呈不整齊的鬆散團狀,又如亂絲,長短不一,與蒂相混合,其餘與鳳尾橘絡類同。 ③鏟絡筋絡多疏散碎斷,並連帶少量橘白,呈白色片狀小塊,有時夾雜橘蒂及少量肉瓤碎皮。以鳳尾橘絡品質最佳,鏟絡品質最差。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藥性

性味:甘、苦,平。 ①《本草撮要》:“味淡微苦。” ②《本草便讀》:“甘,寒。” ③《四川中藥志》:“性平,味甘、苦。”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苦,平。” ⑤《新華本草綱要》:“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效:通絡,理氣,化痰。

主治:經絡氣滯,久咳胸痛,痰中帶血,傷酒口渴。 ①《日華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湯飲甚驗。” ②《綱目拾遺》:“通經絡滯氣,脈脹,驅皮裡膜外積痰,活血。” ③《四川中藥志》:“治肺勞咳痰、咳血及溼熱容於經隧等症。”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咳嗽痰多,胸脅作痛。” ⑤《新華本草綱要》:“用於痰治經絡,咳嗽胸痛,痰中帶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4.5g。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蘇子、杏仁、積殼,治咳嗽,胸脅作痛。 ②配積殼、絲瓜絡、柴胡,治咳嗽或挫傷而致的胸脅作痛。

方選和驗方: ①《食物藥用指南》:“治受寒胃疼:橘絡3g,生薑6g。水煎後加紅糖適量,趁熱喝。” ②《陝甘寧青中草藥選》:“治感冒咳嗽,胸脅痛:鮮橘絡、前胡各6g,桔梗9g,蘇子3g,生薑3片。水煎服。”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咳嗽痰多,胸脅作痛:橘絡3~6g。水煎服。”

食療:①橘絡粥(《廣春堂粥譜》)用於痰粘而不易爽快咳出的患者:橘絡5g,梗米50g。梗米加水如常法煮粥,橘絡煎煮藥汁後調入粥內食用。每日2次,務必溫熱後食之。加冰糖或梨汁適量則更好。 ②橘絡銀花粥(《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用於痰溼鬱滯肝經的肝癰初起患者:橘絡10g,銀花20g(幹品10g),梗米50g,白糖適量。 ③橘絡雙仁羹(《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用於痰溼瘀結為患的疝氣病者:橘絡20g,桃仁15g,

仁250g,冰糖適量。橘絡、桃仁為末;苡仁用文火熬為羹,加入橘絡、桃仁末、冰糖調勻即成。食之。

醫藥家論述

①張秉成《本草便讀》:“橘絡,甘寒入絡,無甚功用,或可清絡中之餘熱耳。” ②趙學敏《綱目拾遺》:“金御乘雲,橘絲專能宜通經絡滯氣,予屢用以治衛氣逆於肺之脈脹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