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姜子莖
藥材名稱:泡囊草
名稱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概況
異名:浩尼-浩日素(蒙古)。
基源:為茄科泡囊草屬植物泡囊草的根或全草。泡囊草屬植物全世界約12種;中國7種,其中藥用植物約3種。
原植物:泡囊草Physochlaina physaloides(L.)G.Don(Hyoscyamus physaloides L.),又名大頭狼毒、湯烏普(《中國植物誌》)。
歷史:泡囊草為蒙族藥。由於山莨菪鹼治療各種中毒性休克和眩暈症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為尋找高含量山莨菪鹼資源植物,於196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自內蒙古採得泡囊草,實驗證明這種植物可作為提取山莨菪鹼的原料。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50cm,幼枝、葉柄、花梗、花萼被長柔毛。根粗壯,外皮褐色。莖直立,自基部叢生。葉片寬卵形,長3~9cm,寬2.5~6cm,葉端漸尖或急尖,葉基截形、心形或寬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或微波狀,葉柄長1~4cm。聚傘花序頂生,具葉狀或鱗片狀苞片,有花數朵至十餘朵,花梗長5~10mm;花萼鐘形,長約10mm,寬約5mm,5中裂;花冠鐘形,5淺裂,裂片紫堇色,筒部黃白色,雄蕊5枚,貼生於冠筒中部;子房球形,約與花冠等長,花盤墊座狀。蒴果類球形,徑約8mm,蓋裂,為增大的寬卵形宿萼所包裹,宿萼長1.5~2.5cm,徑1~1.5cm。種子多數,壓扁狀腎形。花期4~5月,果期5~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7卷.39頁.圖版89)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草地、林緣或山谷半陰處。分佈於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等地。蒙古、原蘇聯也產。
生藥
採集:初夏植物生長繁茂期採全草,陰乾。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期挖根,去淨泥土,晒乾。藥材主產於內蒙古。
鑑別
性狀:根近長圓柱形,長10~14cm,直徑2~3.5cm,根頭頂端有2~3莖基痕及點狀突起,主根下部常有2~3分枝;表面棕褐色或淡棕色,有明顯的橫向突起的皮孔。質輕、斷面木部佔絕大部分,可見4~5層同心環紋,且有多數放射狀裂隙。氣弱,味微苦。
顯微 支根橫切面:木栓層為6~12列木栓細胞,栓內層及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寬,導管較少,單個稀疏徑向排列,導管內側有木間韌皮部。(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236頁.圖183)粗根(直徑1.5cm)橫切面:可見單列導管中有略等距的導管群,形成4~5層同心環狀,木射線中常有徑向裂隙。韌皮部、木射線內有含草酸鈣砂晶細胞。(圖見同上.圖184)
理化:取樣品粉末1g,置50ml具塞錐形瓶中,用氨水0.3ml浸潤,15分鐘後加入氯仿2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小體積,點於中性氧化鋁板上(200目,活度Ⅱ~Ⅲ級),以山莨菪鹼、莨菪鹼、紅古豆鹼、東莨菪鹼為對照,以二甲苯-丙酮-無水乙醇-二乙胺(50∶40∶10∶0.6)為展開劑,展距20cm,噴改良碘化鉍鉀試劑-碘碘化鉀試劑(1∶1)顯色,斑點顏色依次為紫黑色、深紫紅色及2個棕色。(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227頁.圖177)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山莨菪鹼(Anisodamine),莨菪鹼(Hyoscyamine)等。
參考文獻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