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鈴草

藥材名稱:蟾蜍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苦蟹(《別錄》),蟾(《藥性論》),蝦

(《本草衍義》),蚵蚾(《全嬰方論》),癩蝦蟆、石蚌(《本草蒙筌》),癩格寶(《貴州民間方藥集》),癩巴子、癩蛤蟆(《吉林中藥手藥》),癩蛤蚆(《藥材資料彙編》),蚧蛤蟆,蚧巴子(《山東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蟾蜍科蟾蜍屬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體。

原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餘項參見“蟾頭”條。

生藥

採集:夏、秋季捕捉。捕得後,先採取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晒乾(東北、華北);或殺死後除去內臟將體腔撐開晒乾(華東、中南、華南)。直接晒乾的蟾蜍,商品稱為“幹蟾”,除去內臟的商品稱為“幹蟾皮”。藥材主產于山東、河北、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遼寧、吉林。

鑑別:幹蟾:全體拘攣抽皺,縱面有稜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粗糙不平,具小瘤狀突起。除去內臟者腹腔內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以個大、身幹、完整者為佳。

加工炮製:蟾蜍:刷去灰屑泥土,剪去頭爪,切成方塊。 炙幹蟾:將鐵砂倒入鍋內燒熱,取切好的幹蟾放入拌炒,至微焦發泡時取出,篩出鐵砂,放冷。民間有以活蟾蜍,用黃泥塗裹,放火灰中煨存性後,研細入藥者。

化學性質

從朝鮮產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乾燥體中曾分得蟾毒配基類(Bufogenins):脂蟾毒配基(Resitufogenin)、華蟾毒精(Cinobufagin)(1)、蟾毒靈(Bufalin)、蟾毒它靈(Bufotalin)、華蟾毒它靈(Cinobufotalin)、日蟾毒它靈(Gamabufotalin)等;蟾蜍毒素類(Bufotoxins);華蟾毒精-3-戊二醯基L-精氨酸酯(Cinobufagin-3-glutaroy[-L-arginine ester)(2)、華蟾毒精-3-丁二醯基精氨酸酯(Cinobufagin-3-succinyl arginine ester)(3)、華蟾毒精-3-己二醯基精氨酸酯(Cinobufagin-3-adipoyl-arginine ester)(4)、華蟾毒精-3-庚二醯基精氨酸酯(Cinobufagin-3-pimeloyl arginine ester)(5)、蟾毒靈-3-丁二醯基精氨酸酯(Bufalin-3-succinyl arginine ester)、日蟾毒它靈-3-丁二醯基精氨酸脂(Gamabufotalin-3-succinyl-arginine ester)及臺蟾蜍毒素類(Vulgarobufotoxin)化合物[1]。

附:有關蟾蜍的化學成分研究,除在蟾酥、蟾皮、蟾蜍下己記述的中華大蟾蜍、黑眶蟾蜍、華西大蟾蜍、臺灣蟾蜍、曼谷蟾蜍、花背蟾蜍、亞洲蟾蜍等外,還有北美蟾蜍[2]、南美巨蟾蜍[3]、綠蟾蜍[4]、沙蟾蜍[5]等。研究的材料少數是蟾蜍的分泌物,大多數是剝離的皮,個別的是蟾蜍乾燥體。它們的化學成分,可分為下列幾類[6,7,8]。

①蟾毒配基類(Bafagenins):這類成分多半是蟾蜍分泌液中原有蟾蜍毒素類化合物,在採收加工過程中的次生產物,共有20多種,已有綜述[8]; ②蟾蜍毒素類(Bufotoxins)化合物,是各種蟾毒配基的脂肪酸或脂肪醯基氨基酸或硫酸的酯類,可依據其配基分為13類,共約50餘種化合物; ③蟾蜍色胺類(Bufotenines),均具吲哚環,亦可稱為吲哚鹼類,如5羥色胺(Serotonine)(6)、蟾蜍色胺(Bufotenine)(7)、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8)、脫氫蟾蜍色胺氫溴酸鹽(Dehydro bufotenine hydrobromide)(9)、蟾蜍硫寧(Bufothionine)(10)等。其它如腎上腺素、膽甾醇類、甾醇類、喋定類、肽類、氨基酸、脂肪酸類等成分[7,8]。

參考文獻

[1] Chem Pharm Bull,1985;33(7):767。


[2] Chem Pharm Bull,1980;28(5):1559。


[3] Tetsahedson Lett 1979:163。


[4] Chem Pharm Bull,1986;34(8):3454。


[5] Buckingham J.,Dictionarg A Organic Compounds,(Fifch edition),Chapman and Aall,1982:T3452。


[6] 沈藥藥學院 1989;6(3):204。


[7] 中草藥 1996;27(4):246。


[8] 張豁中等.動物活性成分化學.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5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