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筋參

藥材名稱:菝葜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金剛根、王瓜草(《日華子本草》),金剛藤(《履巉巖本草》),山梨兒(《救荒本草》),鐵菱角(《綱目》),金剛頭、假萆薢(《嶺南採藥錄》)。

基源:為百合科菝葜屬植物菝葜的根狀莖。菝葜屬約300種,中國產60種和一些變種。

原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S.faurei Lévl.;S.japonica(Kunth.)A.Gray]

歷史:菝葜始載於《別錄》,雲:“其生山野”。《綱目》雲:“其莖蔓而堅強,直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色,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須如刺”。根據這一段描述以及該書和《植物名實圖考》中菝葜的附圖,此處所言的菝葜即是上述百合科植物菝葜。

形態:攀援灌木。根狀莖橫走,竹鞭狀,較粗厚,疏生堅硬鬚根,斷後成刺狀突起。莖上刺較疏,為倒鉤狀刺,小枝上幾無刺。葉片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2.5~9cm,寬2~7cm,基部寬楔形至心形,老枝上葉片長可達15cm,寬可達14cm。花序梗長1~2.5cm或更長;花被片黃綠色,反捲;雄花花被片長約5mm,外輪長橢圓形,較內輪寬,花葯近橢圓形,長約1mm,約為花絲長的1/3;雌花花被片長約3mm,子房長卵形,長約1.5mm。漿果紅色,直徑0.7~1.5cm。花期4~5月,果期8~11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上冊.362頁.圖64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叢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分佈於中國華東、華南、東南及西南等地區。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亦有。

生藥

採集:全年或秋末至次春採挖根狀莖,除去鬚根及泥土,晒乾;或切片用鹽水浸泡數小時蒸熟晒乾。藥材產於江蘇、浙江。

鑑別:根狀莖不規則塊狀或扁柱狀,有隆起的結節,長10~20cm,直徑1~2.5cm;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稍凹凸不平,有圓錐狀突起,先端有堅硬的細根斷痕。質極堅實,折斷面紅棕色,粗纖維性。味微苦。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莖含薯蕷皁甙的原皁甙元A(Prosapogenin A dioscin)、薯蕷皁甙(Dioscin)、纖細薯蕷皁甙(Gracillin)、甲基原纖細薯蕷皁甙(Methyl 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蕷皁甙(Methyl Protodioscin)[2,3]、4-亞甲基-4-甲基穀氨酸(4-Methylene-4-methyl glutamic acid)、4-甲基-4-甲基穀氨酸(4-Methyl-4-methylglutamic acid)、4-羥基-4-甲基穀氨酸(4-Hydroxy-4-methylglutamic acid)、Nα-醯基精氨酸的衍生物(Nα-Acylarginine derives)(如HO2 CCH2 CH(OH)CONHCH(CO2H)(CH2)3NHC(∶NH)NH2)[4,5]、異絲氨醯-S-甲基胱胺亞碸(Isoseryl-S-methylcysteamine sulfoxide)[6]。

根含菝葜素(Smilaxin)(1)、異臺黃杞甙、齊墩果酸、雙氫山柰素、山柰素、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1]。

參考文獻

[1] 上海醫科大學學報 1989;16(3):222。


[2] CA 1989;111:208611t。


[3] CA 1990;113:36159z。


[4] Phytochemistry l983;22(1):147。


[5] CA 1984;101:226885h(Agric Biol Chem 1984;48(9):2271)。


[6] CA 1982;97:107046z(Agric Biol Chem 1982;46(6):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