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薊
藥材名稱:紅毛草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地蘭花(《四川中藥志》),節節爛、桃簪草(《浙江藥用植物志》),山海帶(《重慶草藥》),紅竹殼菜(《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鴨跖草科水竹葉屬植物裸花水竹葉的全草。水竹葉屬全世界約50種,中國約18種。
原植物:裸花水竹葉Murdannia nudiflora(L.)Brenan[Tradescantia malabericum L.;Aneilema nudiflorum(L.)Wall.non Brown]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叢生,橫臥,肉質,微帶紫,多分株,節處生根。葉互生,肉質;葉鞘被長睫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10cm,寬5~10mm,上面深綠色,下面兩側有時具紫色斑點,全緣,邊緣帶紫色。聚傘花序有花數朵,排成頂生圓錐花序;總苞片線形至披針形;苞片早落;花梗細而挺直,長3~5mm;萼片3枚;花瓣3枚,紫色,能育雄蕊2,不育雄蕊2~4枚。蒴果卵圓狀三稜形。種子褐色,有皺紋。花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1900頁.圖7629)
生境與分佈:生於潮溼的草叢、荒地、林中及溝旁。分佈於華東、中南及四川、雲南。印度、緬甸、中南半島至菲律賓和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季採收全草,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①《天寶本草》“溫。” ②《四川中藥志》:“甘、淡,平。”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淡,涼。”
功效:清肺熱,消腫毒。
主治:肺熱咳嗽吐血,乳癰,腫毒。 ①《天寶本草》:“化痰清火,止血。能清三焦火,去瘀生新。” ②《四川中藥志》:“清肺熱,行血,消腫毒。治咳嗽吐血。” ③《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熱,止咳,治吐血。”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清肺止咳,涼血止血。治肺熱咳嗽、咳血,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腸炎,瘡癤紅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四川中藥志》:“治乳癰紅腫:紅毛草、野菊花葉、水莧菜、芙蓉葉、馬蹄草。共搗絨包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