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帶草
藥材名稱:大青葉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大青(《中藥志》),菘青(藥學通報)。
基源:為十字花科菘藍屬植物菘藍的葉。菘藍屬全世界約30種;中國約5種,3種供藥用。
原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 Isatis tinctoria L.var.indigotica(Fort.)T.Y.Cheo etK.C.Kuan,又名藍靛(通稱),大靛(江蘇)
形態:二年生無毛草本,常被粉霜,植株高50~100cm。具近圓錐形主根,直徑2~3cm,長20~40cm。基生葉蓮座狀,有柄,葉片長圓形至寬倒披針形,長5~14cm,寬1.5~4cm,頂端鈍尖,邊緣全緣或稍具淺波齒;莖生葉藍綠色,葉片近長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1~4cm,基部圓形或具不明顯葉耳;莖頂部寬條形,全緣,無柄。總狀花序頂生及腋生,在枝頂組成圓錐狀;萼片4,寬卵形或寬披針形,長2~3mm,寬1~1.2mm;花瓣4,黃色,寬楔形,長3~4mm,寬1.5~2mm;雄蕊6,4長2短;具蜜腺;雌蕊1,子房近圓柱形。短角果近長圓形,長9~25mm,寬2~7mm,扁平,無毛,邊緣具膜質翅,果瓣具中脈;果梗纖細,下垂或開展。種子1粒,淡褐色,長圓形,長8~10mm。花期4~5月,果期5~6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428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地勢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原產中國,黑龍江、河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有栽培。
生藥
採集:菘藍:8~10月採收葉片,晒乾。菘藍主產江蘇、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
鑑別
性狀:菘藍葉多皺縮捲曲,腫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5~20cm,寬2~6cm;上表面暗灰綠色,有的可見色較深稍突起的小點,先端鈍,全緣或微波狀,基部狹窄下延至葉柄呈翼狀;葉柄長4~10cm,淡棕黃色。質脆,氣微,味微酸、苦、澀。以完整、葉大、色暗灰綠者為佳。
顯微 菘藍粉末深灰棕色,氣微,味微苦。 ①靛藍結晶藍色,存在於葉肉細胞中,有的表皮細胞也含有,呈細小顆粒狀或片狀,常聚整合堆。 ②橙皮甙樣結晶分佈於葉肉或表皮細胞中,類圓形或不規則形,有的呈針簇狀,直徑3~22μm。 ③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長多角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9~72μm,上表皮細胞壁連珠狀增厚,下表皮細胞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明顯,氣孔較多,長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3~27μm,長14~36μm,副衛細胞3(~4)個,不等式,可見2~3個氣孔聚集,具共同的副衛細胞。 ④厚角細胞較多,縱斷面觀呈長條形,直徑14~45μm,角隅處壁厚至14μm。 ⑤網紋及螺紋導管直徑7~54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147)
理化:①取菘藍葉樣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浸泡20小時,濾液濃縮後,點於矽膠G板上,以苯-氯仿-丙酮(5:4:1)為展開劑,以靛玉紅為對照展開後,置日光下檢視,斑點顯紅色。(圖見《中藥材薄屬色譜鑑別》.圖210A) ②取樣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浸泡20小時,濾液濃縮後,點於矽膠G板上,以醋酸乙酯-石油醚(12.2’2.7)為展開劑,以靛玉紅為對照展距16.8cm,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10B)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枝梗、枯葉及雜質,搶水洗淨,稍晾,及時切段。乾燥。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新鮮葉中含有大青素B(Isatan B)(水解後產生靛藍和氧代葡糖酸)。新鮮植物中含3-吲哚甲基葡萄糖異硫氰酸鹽(3-Indlylmethy glucosinolate)或稱蕓薹甙(Glucobrassicin)、1-甲氧基-3-吲哚甲基葡萄糖異硫氰酸鹽(又名新蕓薹甙)(Neoglucobrassicin)、1-磺醯-3-吲哚甲基葡萄糖異硫氰酸鹽(又名1-磺基-蕓薹甙,1-Sulpho-3-indolymethy glucosinolate)[1]。莖、葉中還含靛玉紅(Indirubin)[2]。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第1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455 。
[2]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