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小橘

藥材名稱:白菖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泥昌(《雷公炮炙論》),水菖蒲(《別錄》),地心(《石藥爾雅》),蒲劍(《草木便方》),土菖蒲(《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天南星科菖蒲屬植物菖蒲的根狀莖。

原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 L.(Acorus asiaticus Nakai),又名香蒲(上海、浙江、福建),野菖蒲(浙江),溪菖蒲、水劍草(福建),劍葉菖蒲(四川),家菖蒲(雲南),臭草(北方各省)。

歷史:《圖經本草》雲:“水昌蒲生溪澗水澤中,甚多,葉亦與石昌蒲相似,但中心無脊,採之幹後輕虛多滓。”《綱目》:“雲:白菖,即今池澤所生菖蒲,葉無劍脊,根肥白而節疏慢,故謂之白菖。”以上所言與今用之白菖比較一致。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稍扁,分枝,直徑5~10mm,外皮黃褐色,芳香;肉質根多數,長5~6cm,具毛髮狀鬚根。葉基生,基部兩側膜質葉鞘寬4~5mm,向上漸狹,至葉長1/3處漸行消失、脫落、葉片劍狀線形,長90~100(~150)cm,中部寬1~2(~3)cm,基部寬、對褶,中部以上漸狹,草質,綠色,光亮;中肋在兩面均明顯隆起,側脈3~5對,平行,纖弱,大都伸延至葉尖。花序柄三稜形,長(15~)40~50cm;葉狀佛焰苞劍狀線形,長30~40cm;肉穗花序斜向上或近直立,狹錐狀圓柱形,長4.5~6.5(~8)cm,直徑6~12mm。花黃綠色,花被片長約2.5mm.寬約1mm;花絲長約2.5mm,寬約1mm;子房長圓柱形,長約3mm,粗約1.25mm,漿果長圓形,紅色,花期(2~)6~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3卷第2分冊.6頁.圖版1:1-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600m以下的溝谷水邊、沼澤地或湖泊漫灘上。中國各地均產。南北兩半球的溫帶、亞熱帶均有分佈。

生藥

栽培:白菖適應性強,宜種於腐殖質豐富的池澤或潮溼地。用根莖繁殖,於春、夏、秋三季均可挖取根莖,折成有節小段栽種。栽後注意除草,保持土壤溼潤,適當進行追肥。

採集:全年可採,但以8~9月採挖者為佳。挖得後,洗淨,除去鬚根,晒乾。亦有在新鮮時切成0.5~1cm的小段晒乾者。藥材主產於湖北、湖南、遼寧、四川。

鑑別:根莖略呈圓柱形,少有分枝,長5~20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至棕紅色,有細縱皺紋,多環節,節間長1~3cm,上側有類三角形葉痕,左右互動排列,下側有多數凹陷的圓點狀根痕。質硬,折斷面海綿樣,類白色或淡棕色,內層環明顯,有多數小空洞及維管束小點。氣較濃而特異,味辛。以根莖粗大、表面黃白色、去盡鱗葉及鬚根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揀去雜質,洗淨,潤透,切中片,低溫,篩去灰屑。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黴。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維生素,棕櫚酸、菖蒲甙[1]混合脂肪酸及糖[2]。根含蛋白質6.37,碳水化合物6.53,水分9.43,脂脂0.71,灰分2.09,Ca0.25,Fe10mg,細辛醚(Asarone)0.58%。13種氨基酸,其中色氨酸是主要成分[3]。揮發油中含丁香油酚(Eugenol)、細辛醛(Asaryl aldehyde)、α和β-細辛醚(α-、β-Asarone)、白菖酮(Shyobunone)、表白菖酮(Epishyobunone)、異白菖酮(Isoshyobunone)、菖蒲二醇(Calamendiol)、異菖蒲二醇(Isocalamendiol)、菖蒲酮(Calac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螺酮烯(Acoronone)、菖蒲螺次酮(Acorenone)、α-蒎烯(α-Pinene)、茨烯(Camphene)、白菖烯(Cala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欖香烯(Elemene)、薑黃素(Carcumin)、芹子烯(Selinene)、白菖新酮(Acolamone)、異白菖薪酮(Isoacoamone)、正庚酸[4]、樟腦、龍腦[1]、子丁香酚、白藤酮(Calameone)、白藤烯(Calamenl)、甲基子丁香酚[4]、1-烯丙基-2,4,5三甲氧基苯、順甲基異丁香酚、反甲基異丁香酚、前異菖蒲烯二醇(Preisocalamendiol)、菖蒲大牻牛兒酮(Acora-gemacrone)[5]、環氧異菖蒲大牻牛兒酮(EpoxyiSoaCoragerrnacrone)[6]、Acoradine、2,4,5-三甲氧苯甲醛、2,5-二甲氧苯酮、Galagin、谷甾醇[7]、(一)-畢澄茄三烯-1,4,9(擬)[(一)-Cadala-1,4,9-triene)][8]、木犀草素6,8-C-二葡萄糖甙[9],菖蒲酮擬(Acoramone)[10]。菖蒲苦素(Acorin)[11]。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90。


[2] CA 1984;100:135826c。


[3] CA 1987;107:151207b。


[4] 全國中藥文獻彙編,科學出版社,1986:654。


[5] 中藥志.第1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525。


[6] CA 1980;92:22094f。


[7] CA 1980;92:124907v。


[8] CA 1979;91:157905a。


[9] CA 1974;80:121271z。


[10] CA 1982;96:100901v。


[11] 中草藥 197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