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漿

藥材名稱:黃瓦韋

名稱出處:《貴州民間藥物》

概況

異名:石茶、瓦韋(《寧夏中草藥手冊》),金雞尾、大石韋、七星劍(《貴州民間藥物》),旋雞尾(《新華本草綱要》)。

基源:為水龍骨科瓦韋屬植物黃瓦韋的全草。

原植物:黃瓦韋Lepisorus asterolepis(Baker)Ching[Polypodium asterolepis Baker;L.macrosphaerus(Baker)Ching var.asterolepis(Baker)Ching],又名小瓦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形態:植株高12~15cm。根狀莖長而橫生,密生卵形鱗片,鈍頭,全緣。葉遠生;堅革質,干時淡黃色;葉柄長1~3cm,以關節著生於根狀莖上;葉片狹披針形,寬2~3cm,中部以下最寬,漸尖頭,向基部急縮狹,下延;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大,卵圓形,背生於葉片上部中脈和葉邊中央。(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111頁.圖123)

生境與分佈:附生於海拔800m左右的樹幹或石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寧夏、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根及全草。

藥性

性味:①《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涼。” ②《貴州民間藥物》:“性微寒,味苦。”

功效:清熱除溼,利尿解毒,止血,止咳。

主治:發熱咳嗽,尿路感染,瘡癰腫毒。 ①《新華本草綱要》:“用於小便短赤,疔瘡腫毒,硫黃中毒,外傷出血;葉:治膀胱溼熱,血崩,月經不調。” ②《貴州民間藥物》:“全草:治發燒,止咳嗽。孢子囊:炒後研末,外治小兒白口瘡及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外用:研末撒。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寧夏中草藥手冊》:“治尿路感染,小便澀痛,尿血:黃瓦韋、蒲黃各10g,茅根30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貴州草藥》:“治發熱:七星劍(即黃瓦韋)根兌酒搗爛,取汁服。” ②《寧夏中草藥手冊》:“治瘡癰腫毒:瓦韋10g,水煎服;或鮮瓦韋適量,搗爛外敷。” ③《寧夏中草藥手冊》:“治外傷出血:瓦韋適量,焙乾,研細末,撒敷傷口。” ④《寧夏中草藥手冊》:“解硫黃中毒:瓦韋1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