蔛草

藥材名稱:白毛藤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苻(《爾雅》),蜀羊泉(《本經》),毛風藤、排風藤(《本草拾遺》),天燈籠(《鋼目拾遺》,望冬紅(《植物名實圖考》),曼茄(《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基源: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的全草。

原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Solanum dulcamara L var.lyratum(Thunb)Sied.et zucc]

歷史:白毛藤始載於《本經》。(《爾雅》郭璞注):“今江東有鬼目草,莖如葛,葉圓而毛,子如耳璫也,赤色叢生。”《別錄》:“白項,生益州山谷春採葉,夏採莖,秋採花,冬採根。”《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椏,實圓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東人謂之白草。”《綱目》收於草部蔓草類,“白英,俗名排風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開小白花,子如龍葵子,熟時紫赤色。”據《綱目》及《植物名實圖考》附圖,均與現代商品相符。《中國藥典1977年版》收載。

形態:多年生蔓性半灌木,長達5m。莖基部木質化,具縱稜線及圓形皮孔,幼枝密生長柔毛 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多為琴形或戟形,長3~8cm,基部有1或2對裂片,枝端葉不分裂,中裂片較大,卵形,兩表面密生白色長柔毛,葉基心形,全緣。聚傘花序與葉對生或腋外生,疏花數朵,花梗長約10mm,花萼杯狀,5齒裂;花冠白色或藍紫色,徑約10mm,5深裂,向下反折,雄蕊5枚,著生於冠筒口;子房卵形。漿果球形,熟時暗紅色,徑約8mm,有宿萼,種子扁圓,白色,花期7~9月,果期10~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720頁.圖5394)

生境與分佈:生於路邊、山野草叢中、竹林或灌叢下。分佈於陝西、甘肅、山東、河南及長江以南各省區。朝鮮、日本、中南半島也產。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環境,一般土壤均可栽種。種子繁殖,於4~5月播種,點播、條播均可,定植密度以行株距45×18cm為準。也可分根繁殖,於春季或晚秋進行生長期間注意中耕除草,適量追肥1次,田間需設枝架,以利莖蔓生長

採集:一般於5~6月或9~11月間割取全草,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於浙江、江蘇、安徽

鑑別:莖類圓柱形,多分枝,長短不一,直徑2~7mm;表面黃綠色至從、黃色,被灰白色毛茸,較祖的莖上毛茸較少或無,具縱皺紋及點狀突起的皮孔,且有光澤,質硬而脆,斷面淡綠色,纖維性,髓部中空。葉互生,葉片皺縮捲曲,密被毛茸,長卵形,長3~8cm,寬1~3.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戟狀3~5裂,上面棕綠色,下面綠灰色,葉柄長2~4cm聚傘花序與葉對生,花序梗折曲狀,花冠5裂,長約5mm,棕黃色漿果球形,直徑約1.2cm,綠標色。種子近圓形,扁平。氣微,味淡

以粗狀、葉綠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有25種化合物,分為生物鹼類、甙類及皁甙類化合物,生物鹼類有:番茄烯胺(Tomatidenol)、澳洲茄胺(Solasodine)、蜀羊泉次鹼(Soladulcidine)、α-,β-和γ-苦茄鹼(α-,β-,γ-Solamarine)、澳洲茄邊鹼(Solamargine)[1]、α.,β-和γ-蜀羊泉胺(α-,β-,γ-,Soladulcine)[25]、青牛胞苦素(Tinosporin)[6]、地奧明(Diosmin)[7]、槐果鹼(Sophocarpine)、15α羥基蜀羊泉鹼(15α-Hydroxysoladulcidine)、15α-羥基澳洲茄胺(15α-Hydroxysoeasodine)、15α-羥基番茄胺(15α-Hydroxytomatidine)、15α-羥基番茄烯胺(15α-Hydroxytomandenol)[9]。其中β苦茄鹼有抗小白鼠S-180作用[10]。甙類化合物包括:蜂蛛抱蛋甙(Aspidistrin)、β-石蒜三糖甙(β-Lycotnosicle)、β-石蒜四糖甙(β-Lycotetraoside)、2-0-乙醯基-3-0-異丁醯基4-0-異辛醯基吡喃葡萄糖(2-0-Acetyl-3-0-sohutyryl-4-0-isocaprylglu copyranose)[11~13]。皁甙類化合物主要為甾體皁甙:替告皁甙元(Tigogenin)及亞莫皁甙元(Yamogenin),兩者均有抗真菌的作用[15]葉中含維生素C[14]。

參考文獻

[1] Experientta 1970;26(9):1045。


[2] Planta Med 1958;6:94。


[3] Khlm Prir Soedin 1971;7(2):207。


[4] Acta Chenl Scand 1962;16:1819。


[5] Sb Nauchn Tr Vitebsk Gos Med Inst 1969;13:53。


[6]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062。


[7]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359。


[8] 藥學通報 1981;16(2):52。


[9] Ana Chem 1966;694:169。


[10] Science 1965;150(3705):1827。


[11]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7;9(2):51。


[12] Chem Pharm Bull 1985;33(1):67。


[13] Phyrochemistry 1988;22(12):3765。


[14] 化學雜誌(日) 1963;83(5):577。


[15] Planta Med 1965;13(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