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燈心草

藥材名稱:水蝦子草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鴨脷草(《廣州植物誌》),田素馨(《泉州本草》)、紫熊膽、水辣椒(《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玄蔘科母草屬植物泥花草的全草。母草屬全世界約70種,中國約26種。

原植物:泥花草Lindernia antipoda(L.)Alston[Bonnaya veronicifolia(Retz.)Spreng.;Ruellia antipoda L.]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0~30cm。鬚根多。莖幼時近直立,基部匍匐,下部節上生根,長大後多分枝,綠紫色,莖、枝有溝紋,無毛。葉對生,無柄或基部漸狹而成稍抱莖的短柄;葉片矩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0.8~4cm,寬0.5~1.2cm,先端漸尖或圓鈍,邊緣具疏鈍齒或近於全緣,兩面無毛。總狀花序生於莖枝頂部,長達15cm,有花2~20朵;花梗有條紋,頂端略粗,長可達1.5cm;花梗基部有一線狀披針形的苞片;萼鐘形,僅基部聯合,5裂,裂片條狀披針形,綠色;花冠脣形,紫色,淡紫或白色,長可達1cm;管長約7mm,上脣2裂,下脣3裂;雄蕊4,後方一對能育雄蕊不突出,花葯互貼,前方一對退化;子房上位,花柱單一,柱頭扁平,片狀。蒴果線狀披針形或圓柱形,長1~1.5cm,具宿萼。種子小,多數為不規則三稜狀卵形,褐色,有網狀孔紋。花果期春季至秋季。(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547頁,1140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水稻田邊或潮溼的草地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及福建、廣東。

生藥

採集:9月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黴。

藥性

性味:甘,平。 ①《四川中藥志》:“淡,寒。” ②《泉州本草》:“甘、微辛,平。”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甘、微苦,平。”

功效:逐瘀,消腫,利尿,解毒。

主治:跌打損傷,癰疽疔腫,淋病。 ①《四川中藥志》:“治跌傷、扭傷和折傷。” ②《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逐瘀破血,通淋利小便。”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肺熱咳嗽,喉炎,蛇咬傷,扭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30~90g;搗汁或燒灰泡酒。 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四川中藥志》:“治跌打損傷:水蝦子草、紅酸漿草、紅牛膝、苧麻根,燒灰,泡酒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喉炎:水蝦子草、九龍吐珠、蟛蜞菊、馬勃各等量,研末。每用9g,開水沖服。”

單方應用:①《泉州本草》:“治破傷風抽搐:鮮水蝦子草,搗絞汁泡酒服,每次90g。” ②《泉州本草》:“治癰疽疔癤、無名腫毒:鮮水蝦子草,合酸飯粒,食鹽各少許,搗敷患處。” ③《泉州本草》:“治瘋狗、毒蛇咬傷:鮮水蝦子草,搗絞汁泡酒溫服,渣敷患處,每次9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