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柳菊

藥材名稱:萵苣

名稱出處:《食療本草》

概況

異名:萵筍(《滇南本草》),白苣(《嘉祐本草》),萵菜(《綱目》),萵苣菜(《肘後方》),千金菜(《清異錄》),蕂菜(《河北藥材》)。

基源:為菊科萵苣屬植物萵苣的莖葉。

原植物:萵苣Lactuca sativa L.

歷史:萵苣始載《食療本草》。《綱目》:“萵菜自萵國來,故名,……萵苣正二月下種,最宜肥地,葉似白蒼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月抽苔,高三四尺,剝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東人鹽晒壓實,以備方物,謂之萵筍也……”所述即本品。

形態:一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cm,光滑無毛,不分枝。基生葉無柄,抱莖,叢生;葉片橢圓形、倒披針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長10~30cm,寬3~6cm,頂端圓形或尖,基部截形抱莖,全緣或捲曲皺波狀;莖生葉向上漸小,無柄;葉片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尖或鈍,基部心形抱莖。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端組成傘房狀圓錐花序;總苞圓柱狀;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由外向內漸長,外層的卵形或卵狀三角形,內層的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為舌狀花,兩性,黃色,舌片頂端5齒裂。瘦果橢圓狀倒卵形,灰色、肉紅色或褐色,壓扁,每面有縱肋7~8條,喙細絲狀,長約4mm;冠毛白色,長約5mm。花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89頁.圖6791)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國亦普遍栽培。

生藥

採集:春季嫩莖肥大時採收莖葉。

化學性質

本品的化學成分可分為以下10類:倍半萜類、類脂類、遊離及結合氨基酸、甾醇類、有機酸、色素類、糖類、酶、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倍半萜類成分有10種[1~3],計有:Lactucin、8β-Deoxylactucin、Lactupicrin、11β、13-Dihydrolactucin、Lactupicriin、3β-Hydroxy-11β,13-dihydroacanthospermolide、3β,14-Dihydroxy-11β,13-dihydrocostunolide、Lactuside A和C以及Macliniside A。組成脂類的脂肪酸[4]有:亞油酸、亞麻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等。氨基酸類[5]有:γ-氨基丁酸、苯丙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穀氨酸、天冬氨酸等。甾醇類成分[1]有: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羽扇醇(Lupeol)、羽扇醇乙酯及甾醇。有機酸類成分[6,7]有:反丁烯二酸、枸櫞酸、蘋果酸、乳酸、琥珀酸、酒石酸、奎丁酸等。色素類成分[8,9]有:Lactucaxanthin、類胡蘿蔔素及類胡蘿蔔酮。糖類成分[10]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等。酶類成分[11]:從其莖汁中提出一種對端基異構的β-c和基夫糖(fucoeyl)有嚴格專一性的β-巖藻糖苷酶,它的氨基酸組成有:天冬氨酸、蘇氨酸、纈氨酸、甘氨酸、亮氨酸、精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穀氨酸、酪氨酸、組氨酸、色氨酸、丙氨酸。維生素類[12,13]有:維生素A原、B6、C、E和泛酸等。微量元素[14]有:Ca、Fe、Mn、Zn、Cu、Se、Ⅰ、P等。

參考文獻

[1] Phytochemistry 1986;25(3):749。


[2] J Sc Food Agric 1990;53(2):185。


[3] Chem Pharm Bull 1987;35(9):3905。


[4] Kenkyu Hokoku-Miyazaki Daigaku Nogakubu 1984;31(1):21。


[5] Contrib Bot 1986:255。


[6] CA 1988;109:209729h。


[7] Z.Lebensm-Unters Forsch 1985;180(3):215。


[8] Phytochemistry 1981;20(1):85。


[9] Food Chem 1988;27(4):245。


[10] Politecnica 1988;13(2):169。


[11] Eur J Biochem 1988;175(3):619。


[12] Almentaria 1988;26(208):51。


[13] Liet TSR Mokslu Akad Darb Ser C 1988;(4):45。


[14] J Food Comps Anal 1990;3(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