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仁醬
藥材名稱:飛龍掌血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血蓮腸、見血飛(《分類草藥性》),血見愁(《貴陽民間草藥》),大救駕(《貴州民間藥物》),三百棒、見血散(《湖南藥物志》),散血丹(《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飛龍斬血(《雲南中草藥選》)。
基源:為芸香科飛龍掌血屬植物飛龍掌血的根或根皮。飛龍掌血屬全世界僅1種,中國亦產。
原植物:飛龍掌血Toddalia asiatica(L.)Lam.,又名簕鉤(廣東),牛丹子(海南)
歷史:飛龍掌血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謂“生滇南,粗蔓巨刺,森如鱗甲,新蔓密刺,葉如桔葉,結實如枸桔,微小。”所述即本種。
形態:木質藤本,小枝常被短柔毛,具細小皮孔和下彎的皮刺。葉互生,3數複葉,小葉近革質,卵狀長圓形或長圓形,長5~9cm,寬1.5~2.5cm,先端尾尖或急尖,基部楔形略偏斜,無柄,上面深綠色,具光澤,嫩時沿中脈被短柔毛,下面淺綠色,邊緣有細鋸齒,齒縫及葉片有透明腺點。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於側枝上;花單性,白色、青色或黃色;萼片5~4,基部合生,裂片卵形,長不及1cm,初時外被短柔毛,邊緣被短緣毛花瓣5~4鑷合排列,長圓形,外被短柔毛;雄花瓣長約3mm;雌花瓣比雄花瓣略長;雄花雄蕊5~4;雌花退化雄蕊5~4,雌蕊由8~4合生心皮組成,每心皮1室,無花柱,柱頭頭狀。肉質小核果,橙紅色至硃紅色,球形,直徑8~410mm或更大,果面平滑,上有3~5條肋紋,8~4室,每室有1種子。種子腎形,黑色,種皮硬骨質,胚乳富含油質。花期10~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52頁.圖2834)
生境與分佈:生於2500m以下山坡、路邊或灌叢疏林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甘肅南部、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臺灣、湖北西南部、湖南、廣東、海南、廣西。非洲東部、亞洲南部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採收後截成長約30cm的小段,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於湖南、廣西、陝西、四川、貴州。
鑑別
性狀:根圓柱形,略彎曲,長約30cm,直徑5~35mm;表面灰棕色至灰黃色、粗糙,有細縱紋及花斑紋,有的具有多數疣狀突起,栓皮易脫落,露出棕色或紅棕色皮部,剝去皮部可見木質柱,紋理平直細密。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與木部界限明顯,木部淡黃色,年輪顯著。氣微,味苦。
顯微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十列木栓細胞。皮層寬闊,散有較多油室。韌皮部外側伴有晶纖維和石細胞群,石細胞呈橢圓形、圓形或不規則長圓形,壁厚,胞腔明顯;韌皮部中散有較小的油室和晶纖維束。木質部導管呈類圓形,直徑18~95μm,單列斷續放射狀排列;木纖維發達,圍繞於導管;木射淺寬1~2列細胞。本品薄壁細胞多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方晶,直徑8~20μm。(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06)
理化:取樣品粉末0.5g,加乙醇迴流提取30分鐘,提取液濃縮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加磷酸二氫鉀-CMC鋪板)板上,以四氯化碳-甲醇(40.2)為展開劑,以白屈菜紅鹼為對照。展距16cm,展開後,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69)。
化學性質
含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Toddahne)、去甲白屈菜紅鹼(Norchelerythrine)、白屈菜紅鹼φ-氰化物(Chelerythrine φ-cyanide)、茵芋鹼(Skirnmianine)、氧化白屈菜紅鹼(Oxychelerythrme)、小檗鹼、二氫白屈菜紅鹼(Toddalinine,Dihydrochelerythrine)、8-乙醯基二氫白屈菜紅鹼(8-Acetyldihydrochelerythrine)、8-羥基二氫白屈菜紅鹼、8-甲氧基二氫白屈菜紅鹼,勒
鹼(Avicine)、二氫勒
鹼、二氫兩面針鹼(Dihydronitidine)、崖椒鹼(γ-Fagarine)等20種生物鹼[1~4]。
又含香豆素成分:飛龍掌血內酯(Toddaculin)、陶達洛內酯(Toddalolactone)、考九里香素(Coumurrayin)、異虎耳草素(Isopimpinellin)、虎耳草素、飛龍掌血酮(Toddanone)、飛龍掌血醇(Toddanol)、飛龍掌血素(Toddasin)(1)、飛龍掌血烯酮(Toddalenone)、環氧飛龍掌血內酯(Aculeatin)等[1,3],此外還含β-香樹脂醇、β-谷甾醇揮發油等成分[2]。
參考文獻
[1] Chem Pharm Bull 1983;31(9):3330 。
[2] Phytochemistry 1982;21(1):252 。
[3] Phytochemistry 1980;19(6):1258 。
[4] Indian J Chem Sect B 1979;1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