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筷子冠毛

藥材名稱:石韋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基源:為水龍骨科石韋屬多種植物的地上部分。石韋屬全世界有70種,中國約45種。

原植物:石韋Pyrrosia lingua(Thunb.)Farw.(Acrostichum lingua Thunb.)。華北石韋Pyrrosia davidii(Bak.)Ching[Polypodium pekinensis(C.Chr.)Ching]。氈毛石韋Pyrrosia drakeana(Franch.)Ching(Polypodium drakeanum Franch.)。西南石韋Pyrrosia gralla(Gies.)Ching。有柄石韋Pyrrosia petiolosa(Chnst)Ching(Polypodium petiolosum Christ)。廬山石韋Pyrrosia shearert(Bak.)Ching(Polypodium sheareri Bak.)。石韋為少常用中藥,商品中石韋,是指石韋屬多種植物的地上部分,其中石韋、有柄石韋和廬山石韋為正品,其他種類在各產區均作石韋應用。

歷史:石韋,歷代本草均有記載。始見於《本經》,列入中品。《本草經集註》載:“蔓延石上,生葉如皮,故名石韋。今處處有,以不聞水聲、人聲者為佳,出建平(今安徽文德縣)者葉長大而厚。”《圖經本草》載:“葉如折,背有毛,而斑點如皮”。《綱目》收載於草部石草類,謂:“其葉長者近尺,闊寸餘,柔韌如皮,背有黃毛”。《植物名實圖考》也載:“種類頗多,今以面綠背有黃毛,柔韌如韋者為石韋”。據考證,從歷代本草的記載及附圖,所載的石韋,實際包括石韋屬的多種植物,並非一種。

形態:植株高10~30cm。根狀莖細長,橫生,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鱗片頂端漸尖,盾狀著生,中央深褐色,邊緣淡棕色,有睫毛。葉近二型,遠生;葉柄長3~10cm,深棕色,有淺溝,幼時被星芒狀毛,基部密被鱗片,並有關節與根狀莖相連;葉片革質,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6~18cm,寬2~3c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並下延葉柄,全緣,上面綠色,偶被星狀毛和窪點,下面密被灰棕色星芒狀毛;不育葉和能育葉同型或略短而寬;中脈上面稍凹,下面隆起,側脈多少可見,小脈網狀。孢子囊群遍佈於葉背面或上部,幼時密被星芒狀毛,成熟時露出,孢子囊圓形,無蓋。(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269頁.圖53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1800m的林中樹幹或岩石上。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

華北石韋與石韋的區別在於植株高達25cm。根狀莖密生褐色鱗片。葉近生,有柄;葉片線形至披針形,中部寬,基部較狹,上面有小窪點,下面密被橙褐色星狀毛,幹後有時向上面內卷。孢子囊群多行,圓形無蓋。(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267頁.圖534)生於海拔300~1800m的林中樹幹或岩石上。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山東、湖北、四川。

氈毛石韋與以上2種石韋的區別為植株高20~50cm。根狀莖短而橫生,粗約10mm,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邊緣有睫毛。葉近生;葉柄長於葉片;葉片革質,長圓狀披針形,長12~18cm,基部寬達6cm,頂端短漸尖,基部寬圓形或多少截形,有時不對稱,中脈明顯,葉幹後軟骨質,上面近光滑,有黑色水囊體,下面密被星狀毛;星狀毛二型,上層的棕色,芒長針狀,下層氈毛狀。孢子囊群遍佈葉背,隱沒於星狀毛下。生於海拔2000~2500m的林緣路旁石上。分佈於西南及陝西、河南、湖北。

西南石韋與以上3種石韋的區別為體形近似華北石韋,唯下面的星狀毛較長,有時葉片較大。生於路旁石上。分佈於湖北、四川、雲南。

有柄石韋與以上4種石韋的區別為葉二型,能育葉與不育葉同型,頂端有漸尖頭,厚革質,能育葉柄長於葉片,不育葉柄與葉片等長,不育葉片下面側脈不明顯。孢子囊群成熟時遍佈葉片下面,孢子囊無蓋,隱沒於星狀毛中。(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268頁.圖536)生於海拔200~2200m的乾旱岩石上。分佈於中國東北、西南及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

廬山石韋與以上5種石韋的區別為與氈毛石韋近似,唯葉柄短於葉片,葉片寬披針形,基部不對稱,呈耳狀偏斜,不下延,孢子囊群小,在背面側脈間排成多行,無蓋,被緊密的星狀毛所覆蓋。(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270頁.圖539)生於海拔500~2200m的林中樹幹或石上。分佈於中國中南、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

生藥

栽培:宜於陰涼乾燥的環境,林下岩石或石坎壁栽種。用分株繁殖,於3月栽種。栽前選取葉片較多的老株,連根莖挖起,每3~4節剪成1段,浸於水中24小時,澇出後栽種。如利用林下岩石栽種,要選長有苔蘚植物處才易栽活。栽時,按行株距23~27cm,將苔蘚刨開,栽入1~2段種苗,用溼潤的腐殖質土壓填。如在石坎壁栽種,可將種苗埋於縫隙裡,用腐殖質土填塞緊。栽後每年冬季撒施腐殖土1次;注意除草,適當澆水。

採集:四季均可採收,除去根狀莖及鬚根,洗淨泥土,陰乾或晒乾。石韋主產於浙江、安徽、湖北、雲南、廣東、廣西。華北石韋主產於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習稱:“小葉石韋。”有柄石韋主產於中國東北及陝西,河北、河南。氈毛石韋主產於陝西、湖北、四川、廣西。廬山石韋主產於浙江、安徽、湖南、四川、貴州、廣西,習稱“大葉石韋。”

鑑別

性狀:石韋葉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8~12cm,寬1~3cm,基部楔形,對稱,孢子囊群在側脈間,排列緊密而整齊;葉柄長5~10cm,直徑約1.5mm。 華北石韋葉片多捲曲呈筒狀,展平後呈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8cm,寬06~1.5cm,兩端漸尖狹;葉柄長2~5cm,直徑1~3mm。 氈毛石韋與廬山石韋相似,但葉柄較葉片長。 有柄石韋葉片多捲曲呈筒狀,展平後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8cm,寬1~2.5cm,基部楔形,對稱,下面側脈不明顯,佈滿孢子囊群;葉柄長3~12cm,直徑約1mm。 廬山石韋葉片略皺縮,披針形,長10~25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耳狀偏斜,全緣,邊緣常向內捲曲,上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散佈有黑色圓形小凹點,下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有的葉片側脈間佈滿棕色圓點狀的孢子囊群;葉柄近方柱形,長10~20cm,直徑2~3mm,略扭曲,有縱槽。葉片厚革質,堅硬而脆。氣微,味微澀苦。

顯微 石韋葉橫切面觀:靠近上表皮厚壁組織較少。葉柄基部橫切面分體中柱為4~6個。(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229~230) 粉末:黃棕色,氣微,味微澀、苦。 ①星狀毛較多,甚大,淡黃色。體部8~11(~12)細胞,大小近似,作輻射狀排列成上下兩輪,每個細胞呈披針形,直徑26~61μm,長129~390μm,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礱媧蠖嚶脅還嬖蟯次評恚?~9細胞,上粗下細,壁增厚不一,常皺縮呈結節狀,胞腔內含棕色物。 ②孢子較多。極面觀呈橢圓形,赤道面觀呈豆形或超半圓形,極軸長36~54μm,赤道軸長60~80μm,裂縫長約為孢子長度的1/2,外壁厚約3μm,表面有不甚明顯的小穴,於近極面較多而密,至遠極面消失;周壁易脫落,周壁上有瘤狀突起。 ③孢子囊環帶細胞黃色或黃棕色。表面觀呈扁長方形,直徑14~31μm,長54~99μm,壁厚薄不勻,木化。 ④葉下表皮表面觀細胞呈多角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氣孔密集,高出於表皮(橫斷面觀較明顯),氣孔圓形,直徑37~40μm,副衛細胞2~3個。另可見纖維和柵欄組織。(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149)

華北石韋星狀毛具6~10個分枝,分枝長200~560μm,寬12~45μm,柄由3~5個細胞組成,柄長160~280μm,孢子長約70μm。葉橫切面不具下皮細胞,靠近下表皮無厚壁組織,正中分體中柱下不具小分體中柱。葉柄基部橫切面分體中柱為6~10個。(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233-235)

氈毛石韋星狀毛具6~8個分枝,分枝長375~750μm,寬15~30μm,柄由3~7個細胞組成,長390~400μm。孢子長約76μm。葉橫切面觀:柵欄組織佔葉肉的小部分,靠近上表皮厚壁組織較少。葉柄基部橫切面分體中柱為10~11個。(圖見《中藥志》.第4冊 第2版.圖225、226、223)

有柄石韋葉橫切面觀:柵欄組織佔葉肉的大部分,正中分體中柱下不具小分體中柱,靠近上表皮具很少厚壁組織。葉柄基部橫切面分體中柱為6-9個。(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231、232) 粉末:黃棕色,氣微,味微澀苦。 ①星狀毛較多,甚大,淡黃棕色。體部5~9細胞,有的長短懸殊,作輻射狀排列成上下兩輪,上輪多為4細胞,每個細胞呈披針形,基部較鈍圓,直徑25~69μm,長180-285μm,壁厚3~7μm、有的一側壁有較厚角質層,表面有縱向或不規則網狀細紋理,柄部1~8細胞,壁增厚不一,常皺縮,有的呈結節狀,胞腔內含棕色物。 ②孢子較多。極面觀呈橢圓形,赤道面觀略呈豆形或超半圓形,極軸長41~47μm,赤道軸長53~75μm,裂縫長約為孢子長度的1/2,外壁厚2~3μm,光滑;周壁易脫落,周壁上瘤狀突起。 ③孢子囊環帶細胞黃棕色。表面觀呈扁長方形,直徑30~33μm,長41~75μm,壁厚薄不勻,木化。 ④葉下表皮表面觀細胞呈多角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氣孔密集,略低於表皮(橫斷面觀較明顯),氣孔類圓形,直徑30~38μm,副衛細胞3~6個。另可見葉上表皮、內皮層細胞、柵欄組織。(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150)

廬山石韋葉橫切面觀:上表皮下有1~2列下皮細胞,形較大,壁較厚,長扁;下表皮外被星狀毛。柵欄組織由3~4列長形柵狀細胞組成;海綿組織細胞較小,排列疏鬆,佔葉肉小部分。主脈上下緊貼表皮處為厚壁組織,細胞木化。中央上方分體中柱周韌型,木質部呈三叉狀,分體中柱周圍有內皮層,凱氏點可見。再向外為大型細胞,類方形或長方形,內壁及側壁增厚,不木化,細胞內有棕黑色樹脂狀內含物,主脈外側及葉肉部尚有數個細小的分體中柱,葉肉細胞中無結晶。葉柄基部橫切面:表皮為一列小型薄壁細胞,其外側壁稍厚。皮層最外側為十數列厚壁細胞組成的環。分體中柱周韌型,11~15個,其中有2個較大,其餘略呈馬蹄形排布。每個分體中柱均有內皮層細胞,其內側壁增厚。(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223、224、233) 粉末:紅棕色,氣微,味微澀苦。 ①星狀毛較多,甚大,淡黃棕色。體部7~11細胞,大小較近似,作輻射狀排列成上下兩輪,每個細胞呈梭形或披針形,直徑26~58μm,長135~255μm,壁稍厚,表面大多光滑;柄部1-6細胞,壁厚薄不一,常皺縮,有的呈結節狀,胞腔內含棕色物。 ②孢子較多。極面觀呈橢圓形,赤道面觀呈豆形或超半圓形,極軸長44~63μm,赤道軸長68~93μm,裂縫長約為孢子長度的1/3,外壁厚約2μm,光滑;周壁易脫落,周壁上有較密的瘤狀突起。 ③孢子囊環帶細胞黃棕色。表面觀呈長方形,直徑32~38μm,長93~105μm,壁厚薄不勻,木化。 ④葉下表皮表面觀細胞呈多角形,垂周壁連球狀增厚,有的胞腔內含紅棕色塊狀物.氣孔密集,高出於表皮(橫斷面觀較明顯),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30~39μm,副衛細胞3~5個。星狀毛脫落痕類圓形,壁厚,似石細胞狀,有的殘存柄的基部細胞。另可見葉上表皮、纖維、內皮層細胞、柵欄組織。(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151)

理化:①取有柄石韋、廬山石韋粉末5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氯仿(31)適量,提取至提取液近無色,濃縮提取液至25ml,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己烷為展開劑,以裡白烯為對照,展距20cm,噴5%磷鉬酸乙醇溶液,加熱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73A) ②取樣品粉末適量,按“①”項下方法制備供試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己烷-丙酮(5∶1)為展開劑,以β-谷甾醇為對照。展開後,噴5%濃硫酸乙醇溶液,加熱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73B)

加工炮製:取原材料,除淨雜質及梗,洗淨,稍潤切絲,乾燥,篩去細屑。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石韋、華北石韋、有柄石韋均含杧果甙(Mangiferin)、異杧果甙、綠原酸、裡白烯、β-谷甾醇、咖啡酸、蔗糖等。廬山石韋除杧果甙、異杧果甙外,上述其它成分均含有[1,2]。石韋還含綿馬三萜(Diploptene)、山柰酚、槲皮素、異槲皮甙、三葉豆甙(Trifolin)等[3]。

氈毛石韋含杧果甙、異杧果甙、咖啡酸、β-谷甾醇等[1]。

西南石韋含裡白烯,β-谷甾醇、咖啡酸、蔗糖[1]。

參考文獻

[1]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83;3:62。


[2] 藥學學報 1992;27(2).153。


[3] 植物學報 1986;28(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