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南星

藥材名稱:天仙子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莨菪子(《本經》),莨蓎子(《本草經集註》),小顛茄子(《嶺南採藥錄》),牙痛子(《本草原始》),薰牙子(《陝西中藥志》),山煙(《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基源:為茄科天仙子屬植物莨菪的種子。天仙子屬全世界約6種,中國有3種。

原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為天仙子正品。另有小天仙子(北莨菪)Hyoscyamus bohemicus F.W.Schmidt(Hyoscyamus agrestisKit.ex Schuit.)也作天仙子入藥。此外尚有廣東的南天仙子,為爵床科水蓑衣屬植物水蓑衣Hygroghila salicifolia(Vhl)Nees的種子,效用與天仙子不同,應注意鑑別。陝西、河北有誤以石竹科蠅子草屬植物麥瓶草(米瓦罐)Silene conoides L.種子為天仙子的;江蘇南京地區有稱蓼科蓼屬葒草Polygonum orientale L.的種子為天仙子(白平子)者,其性味功能異於天仙子,不可混用。

歷史:本品始載於《本經》,原名莨菪子,列為下品。《綱目》謂:莨菪一作藺

,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宕,故名。我國古代以種子入藥,《本草圖經》稱為天仙子。韓保升謂:“葉似菘藍,莖葉皆有細毛,花白色,子殼作罌狀,結實扁細若粟米大,青黃色,六月、七月採子,日干。”經參考《證類本草》、《綱目》的附圖,確證古今所習用者均是茄科植物莨菪的種子。英國中古時期應用此藥,至18世紀(1809年)收載於《倫敦藥典》。

形態: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達1m。根粗壯肉質,紡錘形。莖稍斜生,全體被白色粘性腺毛有特異臭氣。基生葉叢生成蓮座狀;莖生葉互生,葉片長卵形,長4~20cm,寬2~6cm,葉基抱莖或截形,葉緣羽狀深裂或淺裂。花單生於葉腋,叢集於莖端成穗狀聚傘花序;花萼筒狀鐘形,5淺裂,各有一頂刺,果時增大成壺狀;花冠漏斗狀,黃綠色,基部和脈紋紫堇色,5淺裂;雄蕊5枚,彎曲,著生於花冠筒中部;子房近球形,2室,花柱線形。蓋裂蒴果藏於萼內,卵球狀,直徑約1.2cm。種子多數,灰棕色,腎形、盤形或卵圓形,表面具波狀綱紋。花期5~7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圖5380)

生境與分佈:生於村邊、田野、路旁。分佈於中國北部和西南部;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河南。歐洲、亞洲西部及非洲北部也有分佈。

小莨菪與莨菪的主要區別為小莨菪為一年生草本,植株較上種為小,根細瘦並帶木質,莖生葉不作羽狀分裂或僅有的極淺的波狀淺裂。生於村邊、田野、路旁等處。分佈於東北及河北。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以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好,忌連作。用種子繁殖,南方在8月下旬~9月上旬,北方在4~5月播種。條播按行距40cm開淺溝播入,穴播按行株距各27~33cm開穴,深3cm左右,每畝種子用量約300g。播種時,需用草木灰或細土摻入拌勻後撒入。宜直播。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苗,進行間苗、勻苗,穴播每穴留壯苗1株,條播按株距27~33cm定苗。生長期間,以人畜糞水追肥3~4次;花果期可用5%過磷酸鈣溶液作根外追肥;雨季注意排水。病害有根腐病,發現病株及早拔除,並用石灰消毒病穴。蟲害有跳

,蚜蟲,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殺。

採集: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下地上部分或拔起全株,晒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藥材主產內蒙古、河北以及東北、西北地區。

鑑別

性狀:種子類扁腎形或扇卵形,直徑約1mm;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有細密的網紋,略尖的一端有點狀種臍;剖面灰白色,油質,有胚乳,胚彎曲。無臭,味微辛。以顆粒飽滿、均勻、無癟粒、無雜質者為佳。

理化:①天仙子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1g,置試管中,加乙醚10ml與10%氨溶液2滴,密塞,不時振搖,2小時後濾過,殘渣揮幹,加氨飽和氯仿溶液10ml,冷浸過夜,取上清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85:15:0.7)為展開劑,以莨菪鹼、東莨菪鹼對照。展距13cm,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43-1) ②莨菪屬植物種子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適量,加氨飽和氯仿液,浸泡過夜,濾過,濃縮,點於矽膠G60(Merck)上,以氯仿丙酮甲醇-28%氫氧化銨(73.1015∶2)為展開劑,以阿托品、東莨菪鹼為對照。展開後,用碘化鉍鉀試液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增鑑別》.圖343-2)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種子含生物鹼0.06%~0.2%,主要為莨菪鹼(Hyoscyamine)、託品鹼(Tropme)及東莨菪鹼(Scopolamine,Hyoscine)。另含脂肪油可達25%,尚含甾醇、磷脂和植酸鈣鎂(Phytin)[1,2]。

附 葉含生物鹼0.045%~0.1%,高的可達0.2%,主要為莨菪鹼,其次為東莨菪鹼和託品鹼[1]。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22 。


[2] CA1979;91:17168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