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藨草
藥材名稱:雪蓮花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雪蓮(《西北域記》),雪荷花(《綱目拾遺》),大拇花(《修訂增補天寶本草》),大木花(《四川中藥志》),玄果搜花(《晶珠本草》),麥多岡拉、瞎果羔貝、瞎爾古斯哈、恰羔素巴(藏族名),杯唾勒(納西族名),楔楞花(普米族名)。
基源:為菊科風毛菊屬植物綿頭雪蓮花、雪荷花或水母雪蓮花及同屬數種的帶花序的全株。
原植物:綿頭雪蓮花Saussurea laniceps Hand.-Mazz,雪荷花S.involucrata Kar.et Kir.,又名天山雪蓮花(《中國民族藥志》),水母雪蓮花S.medusa Maxim.
歷史:雪蓮花為藏醫常用藥,早在唐朝(8世紀)哈洋馬哈也那等著的《月王藥診》、唐朝(9世紀)玉妥·雲丹貢布等編著的《四部醫典》等藏醫藥著作中就已記載,清朝(19世紀)帶瑪·丹增彭措所著《晶珠本草》稱玄果搜花:“玄果搜花,生於高寒地區積雪碎石帶,全株有棉花一樣的毛絨,似棉團狀,花序圓球形,花紫紅色,整棵植株像老鷹蹲在地上一樣……”據考玄果搜花的原植物應是:水母雪蓮花、雪蓮花(Saussureagossypiphora D.Don)或川西雪蓮花S.hypsipeta Diels)。近期出版的一些醫藥書籍,雪蓮花原植物的收載,也各有不同,《中藥大辭典》收載:綿頭雪蓮花、雪荷花或水母雪蓮花外,提及尚有三指雪蓮花(S.tridactyla Sch.-Bip.)和毛頭雪蓮花(S.eriocephala Franch.)等,《中國民族藥志》收載:水母雪蓮花、棉頭雪蓮花或三指雪蓮花,另單列雪荷花。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則只收綿頭雪蓮花,實際商品藥材中,也還有同屬的其它一些種,因此雪蓮花的原植物,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形態:綿頭雪蓮花: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頸部被褐色殘葉柄。高15~30cm,莖粗,直立,上部有白色密綿毛。葉極密集,基部漸狹成柄;葉片倒披針形或匙形,長8~15cm,寬15~20mm,頂端稍尖,邊緣有波狀淺齒,表面被蛛絲狀綿毛,背面密生褐色絨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上部密整合橢圓形穗狀花序,苞葉線狀披針形,被白色綿毛,總苞半球形,總苞片多層,外層的線狀披針形,長約25mm,被白色密綿毛,頂端漸尖,內層的披針形,頂端線狀長漸尖,被黑褐色長毛;全為管狀花,長10~12mm,白色。瘦果扁平,長約3mm;冠毛黑褐色,外層的短,易脫落,內層的羽毛狀。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21頁.圖6655)
生境與分佈:生於高海拔的流石灘或石隙中。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
雪荷花與綿頭雪蓮花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無柄,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可達14cm,寬20~35mm,頂端鈍或稍尖,基部下延,邊緣有尖齒,兩面無毛,齒間有頭狀腺毛,最上部有13~17枚排成2層的膜質苞葉,卵圓形或長卵形,長10~14cm,寬5~7cm,淡黃白色或微綠白色,邊緣和表面葉脈處有柔毛;頭狀花序10~20個在莖頂密整合球狀,無梗;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4層,披針形,頂端尖,邊緣或全部黑色,被白色疏長毛;全為管狀花,長約14mm,紫色。瘦果長圓形,長約5mm,具肋;冠毛汙白色,外層的短,糙毛狀,內層的羽毛狀。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17頁.圖6648)生於海拔2600~4000m的高山冰磧石礫坡及石隙土縫中。分佈於新疆。蒙古和前蘇聯中亞及西伯利亞東部也有分佈。
水母雪蓮花與綿頭雪蓮花和雪荷花的主要區別:叢生草本,高8~20cm,根狀莖細長,有褐色殘葉柄,頸部分枝,發出數個蓮座狀葉叢。莖直立,被白色綿毛。葉密集,莖下部葉基部漸狹成長柄,葉片倒卵形或卵狀菱形,連柄長可達10cm,寬3~30mm,頂端鈍圓,上半部邊緣有8~12個粗齒,基部楔形,兩面密被白色綿毛;上部葉漸小,下反。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密整合球狀;瘦果大,長7~9mm;冠毛白色。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620頁.圖6654)生於海拔4000~5600m的高山流石灘。分佈於中國青海、甘肅、四川、雲南、西藏。克什米爾地區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6~7月間開花時採收,拔起全株,除去泥沙,晾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天山雪蓮花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et Kin.全草含槲皮素、4′,5,7-三羥基-3′,6-二甲氧基黃酮、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蘆丁(Rutin)[1]、大苞雪蓮內酯-β-葡萄糖甙(1)[2]、槲皮素-3-O-α-L-鼠李糖甙(Quercetin3-O-α-L-rhamnoside)、11α,13-二氫去醯菜薊苦素(11α,13-Dihydrodesacylcynaropicrin)[3]、3α-羥基-11β,13-二氫去氫木香內酯-8-β-D-葡萄糖甙(3α-Hydroxy-11β,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8-β-D-glucoside)、大苞雪蓮鹼(Involucratine)(2)[4]、去氫木香內酯(Dehydrocostus lactone)、16種氨基酸、雪蓮內酯(Xuelianlactone)[5]。
地上部分含正丁基-β-D-吡喃果糖甙(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紫丁香甙(Syringin)[6]、11βH-11,13-二氫去氫木香內酯8-O-β-D-葡萄糖甙(11βH-11,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 8-O-β-D-glucoside)、3α,8α-二羥基-11βH-11,13-二氫去氫木香內酯(3α,8α-Dihydroxy-11βH-11,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3α-羥基-11βH-11,13-二氫去氫木香內酯-8-O-D葡萄糖甙(3α-Hydroxy-11βH-11,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8-O-D-glucoside)、Involucratin(即Involucratine)、去氫木香內酯(Dehydrocostuslactone)、二氫去氫木香內酯(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8α-羥基-11βH-11,13-二氫去氫木香內酯(8α-Hydroxy11βH-11,13-dihydrodehydrocostuslactone)[7]、大苞雪蓮內酯(Involucratolactone)[8]。
揮發油含24種成分,其中有二氫去氫廣木香內酯、倍半萜烯、月桂酸乙酯、肉豆寇酸乙酯等[9]。
水母雪蓮花S.medusa Maxim.(S.trullifolia W.W.Smith)地上部分含金聖草黃素-7-O-β-D-葡萄糖甙(Chrysoeriol-7-O-β-D-glucoside)、芹菜素-7-O-β-D-葡萄糖甙(Apigenin 7-O-β-D-glucoside)、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甙(Luteolin 7-O-β-D-glucoside)、芸香甙(Rutin)[10]、木犀草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Luteolin-7-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Apigenin-7-O-α-L-rharn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牛蒡甙(Arctiin)[11,12]。
綿頭雪蓮花S.laniceps Hand.-Mazz.(S.gossypiphora anct.non D.Don)全草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對羥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none)、三十一烷(n-Hentriacontane)、大黃素甲醚(Physcion)、β-谷甾醇[13]、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glucoside)、傘形花內酯7-葡萄糖甙(Umbelliferone7-O-β-glucoside)[14]、豆甾烷醇(3-Stigmastanol)、豆甾-7-烯-3-醇(Stigmast-7-en-3-o1)、麥角甾烷-3,24-二醇(Ergostan-3,24-diol)[15]。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3;4(5):581。
[2]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5;6(5):417。
[3]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8;9(2):198。
[4]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9;10(9):909。
[5] 藥學學報 1986;21(9):680。
[6] 中草藥 1990;21(12):4。
[7] Phytochemistry 1989;28(12):3395。
[8]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9;10(7):772。
[9]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6;22(3):100。
[10]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6;7(9):789。
[11]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4;20(4):128。
[12]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90;11(2):202。
[13] 中草藥 1986;17(7):8。
[14] 植物學報 1989;31(5):398。
[15] 中國中藥雜誌 1991;16(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