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屎花根
藥材名稱:蜆肉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基源:為蜆科蜆屬動物河蜆、閃蜆、刻紋蜆的軟體。
原動物:河蜆Corbicula flumiuea(Muller),又名黃蜆、沙蜊(《中國藥用動物志》)。閃蜆Corbicula niteus(Philippi),又名蜆子(《中國藥用動物志》)。刻紋蜆Corbicula largillierti(Philippi),又名花蜆、拉氏蜆、黑蜆(《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軟體動物》)。
形態:河蜆:貝殼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殼質稍厚而堅硬。成體一般殼長約40mm,殼高37mm,殼寬20mm。而殼膨脹,前部稍短於後部。前緣圓,背圓略呈截狀,腹緣近於半圓形。殼頂位近背緣中央,略偏前方,突出並向內和向前彎曲,殼面具有粗糙的同心圓生長紋。殼表面棕黃、黃綠、或黑褐色,殼內面珍珠層淡紫色或鮮豔紫色,並有瓷狀光澤。殼頂窩很深。前後閉殼肌痕皆呈卵圓形,略等大。外套痕完整明顯。鉸合部發達,左右兩殼各具3枚主齒,左殼具有前、後齒各1枚,右殼具有前後側齒各2枚。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淡水、鹹水的河流、湖泊、池溏及溝渠內,特別是在江河入海口附近鹹淡水交匯處產量較大。底質多為泥質、沙質或泥沙質。營穴居生活,埋棲深度多為20~50mm,最深可達200mm。以浮游生物如矽藻、綠藻、原生動物及輪蟲等為食料。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江西、湖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陝西、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
閃蜆:貝殼較小,全體卵圓形,殼頂一般不突出於背緣之上,易與河蜆區別。殼質較薄,尚堅硬。一般殼長為25mm左右,殼高約23mm,殼寬約13mm。兩殼側扁,略膨脹。前後緣均呈弧形;前後緣幾乎等長,且約略向下傾斜;腹緣弧度不大。殼頂位近背緣中央,較小且常呈破蝕狀態。殼面具細密的同心生長紋。殼表面黃褐色或深褐色;殼內面珍珠層呈紫色,亦有灰白色,外套痕下緣呈暗紫色。殼頂窩較淺。外套痕明顯,鉸合部弱,韌帶不突出,但相當厚實。左右二殼各具3枚斜行的細長主齒。側齒片狀,左殼前後各有1枚,右殼前後各有2枚。棲息於河流中。分佈於遼寧、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及貴州等地。
刻紋蜆:貝殼中等大小,殼長31mm,殼高25mm,殼寬17mm左右。殼質厚,堅固,兩殼略膨脹,外形略呈正三角形。貝殼兩側不等稱。殼長大於殼高,比河蜆長高比例大的多。貝殼前部圓,後部呈截狀,前部短於後部。殼頂突出,但比河蜆低得多,並向內,向前彎曲,殼被腐蝕。前緣與腹緣形成大的弱弧形,後緣上部呈截狀。殼面呈棕褐色,具有細密的同心圓生長輪脈。珍珠層紫色,外套痕下方周緣色濃,貝殼腔色淡,有光澤。殼頂窩較深。韌帶長,呈稜形。外套痕明顯,完整。前、後閉殼肌痕呈卵圓形。鉸合部發達,左殼具有3枚主齒,前兩個主齒呈“八”字形,後主齒粗大,並向後延長,與後側齒上方齒的前端相連,具2枚片狀側齒,上緣具有細微、緊密排列的鋸齒狀;右殼有3枚主齒,中間的主齒微小,後主齒長、粗大,有1枚側齒,上緣呈細微鋸齒狀。棲息於泥沙底、泥底的河流及湖泊內。以微小動物及植物屑碎為食料。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陽湖及其相通的河流中。
生藥
採集:全年採捕 置沸水中燙之,使殼張開,將肉與殼分離,取肉鮮用或晒乾。中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化學性質
含蘋果酸脫氫酶同功酶(Malata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本屬多種動物肌肉及內臟含葉黃素(Lutein)、葉黃素酯(Lutein ester)、β-胡蘿蔔素、丁酸(Butyric acid)、異丁酸(Isobutyric acid)、三甲胺、蜆甾醇(Corbisterol,7-dehydrostigmasterol)、鹼性磷酸酶、維生素B12、腦苷脂類(Cerbroside)、棕櫚酸(Palmitic acid)、鞘氨醇硫酸酯(Sphingosine sulfiate)、木糖(xylose)等。
參考文獻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