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實

藥材名稱:通經草

名稱出處:《山西中藥志》

概況

異名:金牛草(《中藥志》),金絲草(《山西中藥志》),卷葉鳳尾草(《湖南藥物志》),明琥珀草(《浙江藥物志》),止驚草、鐵骨草(《浙江中藥資源名錄》),鐵刷子(《長白山植物藥志》),分經草、伸筋草(《河南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中國蕨科粉背蕨屬植物銀粉背蕨的全草。

原植物:銀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Gmel.)Fee(Pteris argentea Geml.;Cheilanthes argentea Kuntze),又名還魂草(四川),花葉豬棕草(雲南),還陽草(青海),豬棕草(新疆),銅絲草(東北、四川),五角葉粉背蕨(《秦嶺植物誌》)。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30cm。根狀莖直立或斜升,被具狹邊的亮黑色披針形鱗片。葉簇生,厚紙質,上面暗綠色,下面乳白色或被乳黃色粉粒,葉柄長10~25cm,亮慄棕色,基部疏生鱗片;葉片五角形,長寬各約5~6cm,三回羽裂,有3片基部彼此相連或分離的羽裂的羽片,頂生羽片近菱形,基部的裂片多少淺裂,側生羽片三角形,其下側的裂片較上側的為長,基部1片最大,淺裂,邊緣具小圓齒。葉脈羽狀分叉。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成熟時匯合成條形。囊群蓋厚膜質,全緣,沿邊緣連續著生。(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62頁.圖323)

生境與與布 生於海拔高達3000m的乾旱石灰岩縫中。中國各地廣泛分佈。日本、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全株,晒乾。藥材產于山西、浙江、陝西等地。

鑑別:葉柄長7~20cm,極細,褐栗色,有光澤,中空,中間有綠心,葉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邊緣有孢子囊著生。根莖黑褐色,被鱗片,鬚根眾多。氣無,味淡。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河南中草藥手冊》:“平,淡;葉:苦。”

功效:止咳,調經,祛溼。

主治:咳嗽,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①《山西中藥志》:“活血通經。” ②《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小兒驚攣抽搐。” ③《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止咳,治婦女病。” ④《河南中草藥手冊》:“活血調經,祛溼,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河南中草藥手冊》:“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分經草(即通經草)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