鰒魚
藥材名稱:益母草
名稱出處:《中國藥典》
概況
異名:地母草、燈籠草、野麻、茺蔚(《植物名實圖考》),益母夏枯(《滇南本草》),森蒂(藏語)。
基源:為脣形科益母草屬的幾種植物及其變種或變型的乾燥地上部分。
原植物:正品為益母草及其變種白花益母草,細葉益母草及其白花變型。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L artemisia(Lour)S.Y.Hu;L.heterophyllus Sweet〕,又名益母蒿(北方各省),愛母草、紅花益母草、益母艾、落地艾(廣東、廣西),野天麻(江蘇、福建),鐵麻幹(浙江),月母草(四川),地母草(雲南)和白花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var.albiflorus(Migo)S Y Hu,又名野毛草、油麻鬆(廣西)。細葉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 L(L.sibiricus L var grandiflora Benth.;L.rnanshuricus Yabe),又名風車草(山西),龍串彩、石麻、益母草(陝西),四美草、風葫蘆草(內蒙古)和細葉益母草白花變型Leonurus sibiricus L.f.alliflorus(Nakai et Kitagawa)C.Y Wu et H.W Li。以下幾種在部分地區作益母草入藥: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 Maxim.(河北、河南、江蘇)。突厥益母草Leonurus turkestanicus V.Krecz et Kupr.(新疆北部)。鏨菜Leonurus pseudomacranthus Kitagawa(L macranthus auct non Maxim;L.heterophyllus auct non Sweet)(河北、河南、江蘇、新疆北部、陝西等部分地區)。膿瘡草Panzeria alaschanica Kupr.(內蒙西部)。此外,甘肅個別地區將夏至草Lagopsis supina(Steph)IK.-Gal.作益母草使用。
歷史:茺蔚子首載於《本草經》,列為上品,歷代本草也均有收載。陶弘景謂:“今處處有之,葉如荏,方莖,子形細長,三稜。”清邵晉涵《爾雅正義》所引陶注除個別字不同外,其末還有:“白花,花生節間。”《爾雅·萑蓷》部注:“今茺蔚也。葉瓜荏,方莖,白花,花生節間。又名益母。”可見晉、南北朝以開白花的作益母草。唐·殷咎《產寶》(今存《經效產寶》)載:白花的不是益母草。按現代的益母草用本種,一般為紫花,但有白花變型。華北的益母草所用的細葉種類,也有白花變型。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20cm,鈍四稜形,微具槽,有縱向糙伏毛,在節及稜上尤為密集。莖下部的葉輪廓為卵形,基部寬楔形,稍下延,掌狀3裂,裂片呈長圓狀菱形至卵圓形,長2.5~6cm,寬1.5~4cm,裂片向上再分裂,上面有糙狀毛,下面被疏柔毛及腺點;莖中部葉輪廓為菱形,較小,通常分裂成3個或偶有多個長圓狀線形的裂片。花序最上部的苞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或具疏齒。輪傘花序腋生,具8~15花,多數遠離而組成穗狀花序;小苞片刺狀,比萼簡短,長約5mm,花萼管狀鐘形,外面貼生微柔毛,萼齒5,先端刺尖,前2齒靠合,後3齒較短;花冠粉紅至淡紫紅色,長1~1.2cm,冠筒長約6mm,內面在離基部1/3處有近水平向的不明顯鱗毛毛環,冠簷2脣形,上脣直伸,全緣,邊緣具纖毛,下脣略短於上脣,內面在基部疏被鱗狀毛,3裂,中裂片倒心形,側裂片卵圓形,細小;雄蕊4,前對較長,花絲疏被鱗狀毛;花柱略超出於雄蕊而與上脣片等長。小堅果長圓狀三稜形,長2.5mm,頂端平截而略寬大,基部楔形,淡褐色,光滑。花期6~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5卷.第2分冊.509頁.圖版99:1-7)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400m以下的山坡草地、田埂、路邊、溪旁等處,尤以陽處為多。分佈遍於全中國。原蘇聯、朝鮮、日本、熱帶亞洲、非洲以及美洲各地均有分佈。
變種白花益母草與正種不同之處,在於花冠白色。產於江蘇、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
細葉益母草的形態與益母草很相近,主要區別是本種的葉分裂成小裂片,裂片線形,寬1~3mm。花序上的苞葉明顯3深裂,小裂片呈線形;花冠較大,長約1.8cm,外被長柔毛,下脣短於上脣1/4;花萼外面尤其在中部被柔毛。花期7~9月,果期9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93頁.圖572)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石質及砂質草地上及松林中。分佈於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及陝西北部。原蘇聯、蒙古也有分佈。
本種的白花變型與細葉益母草的不同在於花冠白色,分佈於內蒙古。
大花益母草與上述2種的區別在於葉不具皺紋.草質,葉裂片寬大,其上有缺刻或粗鋸齒;萼齒長5~10mm;花冠長2.5~2.8cm,通常淡紅或淡紅紫色。河北部分地區、河南、江蘇等地使用。餘見“大花益母草”條。
突厥益母草與以上益母草的不同在於葉密集,位於莖下部者不早落,葉明顯為掌狀5裂,分裂達葉長的2/3或幾達基部,裂片羽狀分裂,裂片寬楔形,上部裂片分裂或寬披針形小裂片;花萼前2齒在花時增大。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於海拔1000~2000m山坡下部、河漫灘及水溝旁等潮溼地。分佈於新疆北部。原蘇聯也有分佈。
鏨菜藥材名稜臺草、玉容草(《滇南本草》),白花益母草(《植物名實圖考》)。《本草拾遺》謂:“鏨菜,生江南陰地。似益母,方莖對節,白花,花中甜汁,飲之如蜜。”似為本種。其與以上各種的區別在於植株各部被長硬毛或糙伏小硬毛。葉深裂達基部而成3個寬大裂片,邊緣有缺刻或粗鋸齒。萼齒長3~5mm;花冠長1.5~2.1cm,通常白色,略具紫紋。花期8~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植物圖鑑》.第3冊.655頁.圖5264)生於海拔100~1200m山坡或丘陵地上。分佈於遼寧、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及江蘇(南至南京、宜興)。
膿瘡草參見“白龍穿彩”條。
夏至草參見“夏至草”條。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於9~10月播種。按行株距各20~23cm點播或條播,深2cm左右,將種子拌入草木灰或細土後撒入穴中,每畝用種量400~500g。播後覆上薄土,稍加鎮壓,保持土壤溼潤。苗高5cm時開始間苗,點播每穴留苗1~2株;條播以10~15cm留苗。定苗後,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病害有菌核病,須剷除病土,撒上生石灰粉,並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霧;白粉病,用慶豐黴素80單位噴射2~3次;鏽病,用敵鏽鈉300~400倍液噴射。蟲害有蚜蟲。用40%樂果乳油2000倍液噴殺。
採集:夏季莖葉茂盛,花初開時採割地上部分,乾燥或切段乾燥。藥材中國大部地區均產。
鑑別
性狀:莖方柱形,上端多分枝,長約60cm,直徑約5m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四面凹下成縱溝,密被茸毛,稜及節上更密,質輕而韌,斷面中心有白色的髓。葉互動對生於節上,邊緣有稀疏的鋸齒,上面深綠色,背面色較淺,兩面均有細毛茸,質薄而脆,皺縮破碎。有的在葉腋部可見紫紅色皺縮小花,或有少數小堅果。氣微,味微苦。以質嫩、葉多、色灰綠者為佳。
顯微 粉末:綠灰色。 ①非腺毛有兩種,莖、葉非腺毛1~4細胞,長37~493μm,頂端細胞約佔全長的1/2~2/3,直徑9~26μm,表面有細小疣狀突起;苞片非腺毛單細胞,角錐形,長25~282μm,直徑8~34μm,表面光滑。 ②腺鱗頭部4或8細胞,頂面觀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5~51μm,柄極短。 ③小腺毛頭部1~4細胞,直徑18~26μm,柄短,1~2細胞。 ④葉肉細胞中充滿細小草酸鈣針晶,還有草酸鈣簇晶。另可見內果皮厚壁細胞、草酸鈣方晶、分枝狀細胞、導管、木纖維等。(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721頁,圖354)
理化:取樣品粉末5g,加入鹽酸-甲醇(1∶100)液5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減壓濃縮,再加蒸餾水5ml,濾過,蒸乾,加入正丁醇1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水蘇鹼、益母草鹼為對照,以正丁醇-乙酸乙酯鹽酸(4∶0.5∶1.5)為展開劑,展距12cm,噴改良碘化鉍鉀試劑,生物鹼顯橙紅色斑點。(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97頁.圖580)
加工炮製:酒益母草 取益母草段,噴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每益母草段100kg,用黃酒15k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益母草中所含有機物可分為如下6類:生物鹼、二萜類、黃酮類衍生物、脂肪酸類、維生素以及其它有機物[1~3]。
細葉益母草中已報道的生物鹼有5種[1,4],計有:益母草鹼(Leonurine)(1)、亞硝酸益母草鹼(Leonurine nitrite)、水蘇鹼(Stachydrine)、益母草定(Leonuridine)、益母草寧(Leonurinine),其中益母草鹼及其衍生物,對子宮有收縮作用[4,5]。二萜類衍生物有細葉益母草素(Leosibirin,3β,19-Diacetoxy-15,16-epoxy-6β,9α-dihydroxylabda-13(16),14-dien-7-one)(2)、Isoleosibirin(3β,19-Diacetoxy-15,16-epoxy7,9α-dihydroxylabda-13(16)、14-dien-6-one)和Leosibiricin(8-Acetoxy-9α,13;15,16-diepoxy-7-ketolabda-14-en-19,6β-olide)(3)[2]。細葉益母草中還含有苯甲酸、多量氯化鉀、月桂酸(Laur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甾醇、原維生素A、精氨酸、4-胍基-1-丁醇(4-Guanidinc-1-butanol)、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水蘇糖、芸香甙等黃酮類及微量生物素[1,6]。益母草中也含有益母草鹼[5]。還含水蘇鹼、益母草定、亞麻酸、油酸、月桂酸、苯甲酸芸香甙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7],新的二萜化合物Prehispanolone(9α,13R,15,16-Diepoxy-labdan-14-en-7-one)[8]。突厥益母草中分離出蘆丁(Rutin)[3]。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54。
[2] Phytochemistry 1982;21(11):2699。
[3] Farm Zh 1987;(1):49。
[4] 化學學報 1981;39(1):94。
[5] Planta Med 1977;31(1):51。
[6] 藥學雜誌(日) 1954;74(2):157。
[7] 中藥鑑定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473。
[8] Phytochemistry 1991;3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