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腎

藥材名稱:菥蓂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遏藍菜(《救荒本草》),麥藍菜(《滇南本草》),瓜子草(《中藥志》),老鼓草(《中國藥用植物誌》),南敗醬(《湖北中草藥志》),敗醬草(江蘇、福建、東北地區)。

基源:為十字花科菥蓂屬植物菥蓂的全草。

原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又名大薺、野榆錢(陝西),小山菠菜(山東),苦稽(甘肅),苦菜(安徽),臭蟲草(江蘇),則朵娃、哲噶(藏名)。

歷史:(《本經》)始載菥蓂,列入上品。但歷代本草中對其原植物所屬種類均存在混亂現象,如常與薺或葶藶混用,如(《綱目》)中依據(《唐本草》)即認為小者為薺,大者為菥蓂,花白為菥蓂,花黃為葶藶。(《植物名實圖考》)中也仍將薺菜作為菥蓂。

形態:一年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高8~60cm。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具稜。基生葉倒卵狀長圓形,長3~5cm,全緣;葉柄長1~3cm;莖生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5~5cm,寬1~1.5cm,基部抱莖,兩側箭形,邊緣具疏齒,頂端圓鈍或急尖。總狀花序頂生,花白色,直徑約2mm;花梗纖細,長5~10mm;萼片4,卵形,長約2mm;花瓣4,長圓狀倒卵形,長2~4mm,頂端鈍或微凹。短角果倒卵形或近圓形,扁平,長12~15mm,寬9~12mm,頂端凹入,邊緣具寬約3mm的翅。種子黃褐色,倒卵形,稍扁平,具同心環狀紋。花期5~6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41頁.圖1812)

生境與分佈:生於平地、溝邊、路旁或田野。分佈幾遍全中國。

生藥

採集:5~6月果實近成熟時採收帶果全草,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湖北、安徽。

鑑別

性狀:全草長15~55cm。根細長圓錐形,灰黃色,質硬脆易折斷。莖圓柱形,直徑1~5mm,灰黃色或灰綠色,有細縱稜,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白色疏鬆的髓。葉多碎落。總狀果序生於莖枝端及葉腋,果實卵圓形而扁平,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種子扁圓形,棕褐色。氣微,味淡。

顯微 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方形薄壁細胞。皮層為5~10餘列薄壁細胞。中柱鞘纖維淺黃色,數個至十數個成群。韌皮部狹窄。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淺黃色,常數個成群。維管束間為木化纖維所充滿,寬10~25列細胞。髓寬闊。(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78頁.圖75)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芥子甙(Sinigrin)等。

參考文獻

南京藥學院.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