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海桐
藥材名稱:密陀僧
名稱出處:《新修本草》
概況
異名:沒多僧(《新修本草》),爐底(《綱目》),金爐底、銀爐底(《現代實用中藥》),金陀僧(《中藥志》)。
基源:密陀僧為方鉛礦Galenitum煉出的鉛粗製氧化鉛。
歷史:密陀僧首先記載的文獻是《唐本草》即《新修本草》。蘇恭認為密陀、沒多都是胡語。蘇頌雲:“銀銅冶處亦有之,是銀鉛腳。其初採礦時,銀銅相雜,先以鉛同煎煉,銀隨鉛出。又採山木葉燒灰,開地作爐,填灰其中,謂之灰池。置銀鉛於灰上,更加大火煅,鉛滲灰下,銀住灰上,罷火,候冷出銀。其灰池感鉛銀氣,積久成此物。”表明系提煉銀的副產品,與近代製法相似,原理是一致的。但近代多用鉛熔融加工製成。密陀僧亦有天然礦產,但很稀少,主要為人工製成。
產地 主產於廣東、湖南、湖北、福建;主要加工地為湖南,陝西也有少量加工。
生藥
鑑別
性狀:密陀僧呈不規則扁塊狀或板狀,一面稍凸起,另面稍下凹;大小不一。金黃色、黃色或灰黃色,有的帶有綠色。一面較光滑,一面分佈有細小孔,較粗糙。體沉重,質硬,斷面不平坦,顯層狀,層層可解理;具銀星樣光澤。氣微。
理化:①取密陀僧粉末少許,加鹽酸5ml,搖勻,即生成白色沉澱;傾去上清液,取沉澱少許,加水使溶解,滴加硫化氫試液1~2滴,即生成黑色沉澱。 ②取密陀僧粉末少許,加稀鹽酸5ml,即成為乳黃色液體,濾過。取濾液1ml,滴加碘化鉀試液1滴,即生成黃色沉澱。此沉澱遇熱溶解,冷後析出黃色結晶。
加工炮製:密陀僧為方鉛礦提煉鉛、銀時沉積的爐底。近代多將鉛熔融,用長鐵棍在熔鉛中旋轉幾次,部分熔鉛粘附於鐵棍上,取出,迅速浸入冷水中,熔鉛冷卻變成氧化鉛固體;再在熔鉛中旋轉、冷卻,如此反覆數次,層層疊加,積聚至一定重量(約5kg)時,打下,即得。現今湖南省改為讓溶融的上層鉛液流出自然冷卻製得。因此,產品不顯層紋。刷去灰塵,研粉用。
貯藏:裝適宜容器中,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密陀僧主成分為氧化鋁PbO。尚含有Cu、Fe、Zn、Sb和Ca、Mg、Al等微量成分;還夾雜一部分未起變化的金屬鉛。
參考文獻
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材).第1冊.19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