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豆
藥材名稱:䰾魚
名稱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概況
基源:為鯉科倒刺䰾屬動物鋸倒刺䰾,藥用其肉。
原動物:倒刺Spinibarbus denticulatus(Oshima)
形態:體長而側扁,背部隆起,全體幾成長菱形,體長一般在40cm左右,頭小,稍尖,頭的背部成弧形。吻鈍,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馬蹄形,脣厚,上下脣在口角處相聯,脣後溝不相聯,上下頜突出。須2對,下嚥齒3行,側扁,頂端微彎。鱗大,側線鱗
。背鰭條3,8-9,起點在腹鰭基部之後,硬刺強大,後緣有粗糙的鋸齒,背鰭起點前有一平臥向前的倒刺。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臀鰭條3,5,末端可達尾鰭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數個體的鱗片前緣呈黑色,近尾鰭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為明顯,有時腹鰭和臀鰭末端稍帶黑色。(圖見《中藥大辭典》.2414頁.5032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江河的上游,棲息於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食物主要為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分佈於雲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省。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捕撈,捕後去鱗和內臟,取肉鮮用。
藥性
性味:甘,熱,有小毒。
功效:壯陽補虛。
主治:腰膝痠軟。
用法用量:內服:100~200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有毒中草藥大辭典》:“治陽痿,遺精,脾虛洩瀉,倦怠乏力,食少:䰾魚鮮肉30~60g。水煎湯服,或晒乾研末,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