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砂

藥材名稱:膽礬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石膽(《本經》),黑石、銅勒(《吳普本草》),翠膽礬(《本草蒙筌》),藍礬(《中藥材手冊》),鴨嘴膽礬(《濟生方》)。

基源:膽礬為硫酸鹽類膽礬族礦物。

原礦物:正品膽礬一般指膽礬經加工精製而成的結晶體,或化學制品。

歷史:膽礬原名石膽,最早記載於《本經》。《綱目》釋其名曰:“膽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礬,呼為膽礬。”《別錄》載:“其為石也,青色多白文,易破,狀似空青。”陶弘景謂:“今人時有采者,狀如琉璃而有白文,易破折。”蘇恭謂:“此物出銅處有之,形似曾青,兼綠相間,味極酸苦,磨鐵作銅色,比是真者。”本草所謂“青”,即現在所說的“藍”,間有白色文,有時微帶綠色,以及光澤、性質、氣味、產狀等均與現今的膽礬~致。宋·蘇頌已指出膽礬要精製,謂:“但取粗惡石膽合消(硝)石銷溜而成之。塊大色淺,渾渾無脈理,擊之則碎無廉稜者。”直至現在膽礬原礦直接藥用很少,須加工精製。

形態:膽礬屬於三斜晶系。單晶體呈板狀或短柱狀,但不常見。集合體常呈緻密塊狀、鍾乳狀、腎狀或粒狀。天藍色、藍色,有時微帶綠色;條痕無色。玻璃光澤。硬度2.5。性極脆。斷面貝殼狀。密度2.1~2.3g/cm3o

產狀:膽礬系含銅硫化物氧化分解的產物。主要產於氣候乾燥地區含銅硫化物礦床氧化帶中。銅礦坑道中常見由礦坑水生成膽礬。

產地 主產於雲南昆明、會澤,山西鋒縣等地;江西、廣東、陝西、甘肅等地亦產。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挖。採挖後,選擇藍色,具玻璃光澤的結晶;或用化學方法以硫酸作用於銅片製成。

鑑別

性狀:膽礬呈不規則斜方扁塊狀、稜柱狀。表面不平坦,有的面具縱向纖紋狀紋理。藍色或淡藍色,條痕白色或淡藍色。半透明或透明。具玻璃光澤。質脆,易碎。氣無,味酸、澀。

理化:①膽礬易溶於水,水溶液顯藍色。 1)取水溶液,滴加氨試液,即生成藍色沉澱;加過量氨試液,沉澱即溶解,成為深藍色溶液。 2)取水溶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顯紅棕色或生成紅棕色沉澱。 3)取水溶液,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澱;沉澱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4)取水溶液,加醋酸鉛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澱;沉澱在醋酸銨試液或氫氧化鈉試液中溶解。 ②取膽礬碎粒,加熱燒之,則失去結晶水變成白色粉末,遇水又轉變為藍色。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膽礬,除去雜質,搗碎或研細用。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風化。

化學性質

膽礬主為5個結晶水硫酸銅CuSO4·5H2O。其中CuO31.87%,SO332.06%,H2O36.07%。常含Mg和Zn。

參考文獻

青藏藥用礦物.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