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菜

藥材名稱:緬棗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概況

異名:酸棗(《雲南中草藥選》)。

基源:為鼠李科棗屬植物滇刺棗的樹皮。

原植物:滇刺棗Ziziphus mauritiana Lam.

形態:常綠灌木或喬木,高達15m,樹皮粗糙,帶紅灰色,幼枝被灰黃色密絨毛,小枝被短柔毛,老枝紫紅色,有2個托葉刺,1個斜上,另1個鉤狀下彎。葉互生,紙質或厚紙質,卵形,長橢圓狀卵形,稀近圓形,長2.5~7cm,寬1.5~4.5cm,先端鈍圓,稀銳尖,基部近圓形,稍不對稱,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密被黃色或灰白色絨毛。基生3出脈,葉脈在上面下凹或多少隆起,下面網狀脈明顯,葉柄長約1cm,密被黃色絨毛。2歧聚傘花序腋生,具短總梗或近無總梗,花梗長2~4mrn,被灰黃色絨毛,花小,綠黃色,萼片卵狀三角形,先端尖,外面密被黃色柔毛,宿存,花瓣矩圓狀匙形,基部具爪,花盤肉質,10裂,中央凹陷,子房球形,上位,2室,花柱2淺裂。核果矩圓形或球形,長1~1.2cm,直徑約1cm,橙色或紅色,成熟時變黑色,基部有宿存的萼筒,果梗長5~8mm,被短柔毛,中果皮薄,木栓質,內果皮厚,硬革質;種子寬而扁,紅褐色有光澤,長6~7mm,寬5~6mm。花期8~11月,果期9~12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48卷.第1分冊.145頁.圖版39.圖4~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山谷林中,林緣或灌叢中。分佈於中國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福建和臺灣有栽培。斯里蘭卡、印度、阿富汗、越南、緬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大洋洲和非洲也有。

生藥

採集:秋季採剝樹皮,除去外皮,晒乾。

化學性質

樹皮含多肽生物鹼:滇刺棗鹼A(Mauritine A)、滇刺棗鹼B(Mauritine B)、兩樓棗鹼D(Amphibine D)、藥炭鼠李葉鹼(Frangufoline)。

參考文獻

Tetrahedron Lett 1972;(26):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