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芹
藥材名稱:川防風
名稱出處:四川
概況
基源: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短片藁本以及前胡屬植物竹節前胡的根。藁本屬全世界約60種,中國有30餘種。
原植物:短片藁本Ligusticum brachylobum Franch.和竹節前胡Peucedanum dielsianum Fedde ex Wolff
形態:短片藁本為多年生草本,高約1m,全株被微毛。根莖存留多數越年枯鞘纖維。莖直立,多分枝,圓柱形,中空。基生葉柄長9~25cm,具寬闊葉鞘,葉片輪廓三角狀卵形,長10~20cm,寬8~18cm,三~四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長約3mm,寬約1mm;莖生葉向上漸小,近無柄。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總苞片2~4,葉狀,長3~4cm,多糙毛;傘輻15~33,長2~6cm,果期基部靠攏,開展角度甚小,上端向外反曲;小總苞片10~12,線形,長8~10mm,密被白色糙毛;萼齒5,鑽形,極顯著;花瓣白色,心形,先端具內折的小舌片;花柱基隆起,花柱2,向下反曲。分生果長圓形,長約5mm,寬約4mm,背稜顯著突起,側稜擴充套件成寬翅,翅寬約1mm;背稜槽內油管2~3,側稜槽內油管3,合生面油管4;胚乳腹面平直。花期7~8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2分冊.圖版98.7-10)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600~3300m的荒山坡地或草地上。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
竹節前胡與短片藁本不同之處為具較長圓柱形的根莖,長6~10cm,上端徑1~2.5cm,表皮灰褐色,有明顯節痕,節間的皮層呈縱向細條裂狀,但不剝落,埋於地下。葉末回裂片為卵狀披針形或菱形,基部帶楔形,長1~4cm,寬0.4~1.5cm,質厚。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於海拔600~1500m的山坡溼潤岩石上。分佈於湖北西部及四川東部。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收,挖出根,除去莖葉及根鬚,洗淨,晒乾。 藥材產四川萬縣、涪陵、宜賓、瀘州。
鑑別:圓柱形,稍彎曲,有的有分枝,長15~30cm,直徑1~1.5cm;表面灰棕色,栓皮脫落處顯黃棕色斑,具不規則的縱溝和較密的側根痕,根頭頂端有殘莖,略呈分枝狀,環紋不明顯。體輕,質硬脆,斷面淡黃白色,緻密。氣微,味甘。以乾燥、無細尾鬚根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切厚片,晒乾。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蛀。
藥性
性味:甘、辛,溫。
歸經:入肝、脾、膀胱經。
功效:解表鎮痛,祛風利溼。
主治:感冒,頭痛昏眩,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目赤,瘡瘍及破傷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雲南中藥志》:“治風寒頭痛,巔頂痛,寒溼腹痛,洩瀉,疝瘕:川防風根3~9g,煎服。” ②《雲南中藥志》:“治疥癬:川防風根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