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兜簕心
藥材名稱:白首烏
名稱出處:《山東中藥》
概況
異名:泰山何首烏(《山東中藥》),泰山白首烏(《中藥材品種論述》),和尚烏(《山東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白首烏的塊根。鵝絨藤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53種、12變種。
原植物:白首烏Cynanchum bungei Decne.(Asclepias hastata Bge.),又名地葫蘆、山葫蘆、野山藥(河北)。
形態:攀援性半灌木,塊根粗壯。莖纖細而韌,被微毛。葉對生,戟形,長3~8cm,基部寬1~5cm,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兩面被粗硬毛,以葉面較密,側脈約6對。傘形聚傘花序腋生,比葉為短;花萼裂片披針形,基部內面腺體通常缺或少數;花冠白色,裂片長圓形;副花冠5深裂,裂片呈披針形,內面中間有舌狀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柱頭基部5角狀,頂端全緣。蓇葖單生或雙生,披針形,無毛,向端部漸尖,長約9cm。直徑約1cm;種子卵形,長約1cm,直徑約5mm;種毛白色絹質,長約4cm。花期6~7月,果期7~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475頁.圖490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山谷或河壩、路邊的灌叢中或岩石縫隙中。分佈於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甘肅、山東、河南。
生藥
採集:早春幼苗未萌發前或11月採收,以早春採收為佳,採收時,不要損傷塊根。挖出後洗淨泥土,除去殘莖和根鬚,晒乾,或切厚片晒乾。藥材主產于山東。以塊大,粉性足、斷面白色者為佳。
鑑別
顯微 根(直徑約0.8cm)橫切面:石細胞由5~7列排列成環,木質部導管常4~5或7~8個徑向排列,少數為單個或2個雜湊,導管直徑15~90μm。無乳汁管。其餘與耳葉牛皮消相似。(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54)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加乙醇同流提取3次,提取液濃縮至小體積,用氯仿萃取,萃取液用無水硫酸鈉脫水,濾過,濾液減壓濃縮至適當體積,滴加於10倍量石油醚中,得黃色絮狀沉澱,抽濾,沉澱用氯仿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 31)下層液為展開劑,展開後.噴以三氯化銻氯仿飽和液,於100℃烘10分鐘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110)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9種不同維生素,其中B族維生素含量最高。並含有人體必須的全部氨基酸、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從中國產的白首烏3個品種提取分離出磷脂類、多羥基孕甾烷酯甙等生物活性成分,並得到一個新的天然產物白首烏二苯酮(2’,5’,2,6-四羥基,6’-甲基13-乙醯基二苯酮)。白首烏總甙的水解產物中分得3個已知甾酯型甙元,分別為:告達庭(Caudatin)、開德甙元(Kidiolanin)和蘿藦甙元(Metaplexigenin)[1-3]。
參考文獻
[1]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1983;(1):30。
[2] 中國醫藥學報 1987;(2):23。
[3] 藥學學報 1988;23(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