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蝨魚

藥材名稱:三顆針

名稱出處:《分類草藥性》

概況

異名:銅針刺(《天寶本草》),刺黃連(《貴州藥用植物目錄》)。

基源:為小檗科小檗屬數種植物的根皮或莖皮。小檗屬全世界約500種,中國約200種。

原植物:假蠔豬刺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又名刺黃連(湖北),刺黃柏(陝西),貓兒刺、老鼠刺(陝西、甘肅)。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 Hemsl.et wils,又名小葉三顆針、酸咪咪(四川),小刺黃連(雲南)。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又名狗奶子(中國東北),土常山(遼寧),針雀(《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匙葉小檗Berberis vernae Schneid.,又名黃檗、三顆針(新疆)。廬山小檗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又名土黃檗、鐵籬笆(江西),樹黃連(廣東、廣西)。刺黃花Berberis polyantha Hemsl.et wils,又名刺黃芩、三顆針(四川)。

歷史:見“小檗”條。

形態:假蠔豬刺為常綠灌木,高0.5~1.5m。根粗壯,內部黃色,莖直立,灰黃色,上部具明顯條稜,並散生少數小疣點;刺三叉,長1~2.5cm。葉革質堅硬,長圓披針形,稀為長圓狀倒卵形,長3~8cm,寬0.6~2cm,頂端急尖並有一硬刺尖,基部急遽窄縮成極短的柄,邊緣具8~26刺狀的鋸齒,上面微有光澤;中脈凹入,側脈幾乎與中脈垂直,不顯著,下面黃綠色。花7~15朵簇生,花梗長5~10mm;小苞片2,長約2mm,帶紅色;萼片6,外萼片寬長圓橢圓形,長約4mm,內萼片側卵形,長約6mm;花瓣倒卵形,比內萼片稍短,頂端凹缺,基部有短爪,內面近基部處有腺體2;雄蕊6,花葯瓣狀開裂;胚珠2~3。漿果倒卵狀長圓形,長7~8mm,直徑約5mm,頂端有長0.5mm的宿存柱頭,紅色,被白粉。種子2~3。花期4~5月,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279頁.圖2211)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溝河邊及低山區,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

廬山小檗小枝灰黃色,略有條稜,刺單一。葉長圓狀菱形,全緣或偶呈微波狀,上面暗黃綠色,下面灰白色,被白粉。花序總狀或總狀傘形,具花5~10。(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69頁.圖1538)生於山地灌叢或山谷溪邊陰山肥沃的土壤處,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匙葉小檗與假蠔豬刺的主要區別是小枝紫紅色,刺單一而粗壯,黃色。葉匙形或匙狀倒披針形。總狀花序,具花15~35朵。(圖見《中藥志》.第1冊.279頁.圖221-12)生於河谷灘地或山坡灌叢中,分佈於甘肅、青海、新疆。

金花小檗參見“小三顆針”條。

細葉小檗參見“小檗”條。

刺黃花參見“刺黃花”條。

生藥

栽培: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格,山坡、平地均能種植。土壤以肥沃、深厚、排水性好的砂質壤土為佳。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於3~4月播種,按行距15~20cm開淺溝,條播。播後覆細土2~3cm,保持土壤溼潤。出苗後,結合田間管理適當間苗。播種當年幼苗株高能達30cm以上。亦可在早春進行扦插繁殖,擷取嫩枝條,剪成長30cm的小段,按行株距20×10~15cm扦插於苗床,將成活長枝條移栽。移栽定植宜在春季雨天進行,按行株距各66cm開穴,每穴種植1株。栽後每年須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糞水或土雜堆肥。

採集:根皮全年可採。莖皮春、秋季採收,取莖枝颳去外皮,剝取深黃色的內皮。晒乾。藥材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西藏、陝西、青海、甘肅及東北亦有生產。

鑑別

顯微 根(直徑1.5cm)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散有石細胞及纖維,附近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木質部佔大部分,呈放射狀排列,由導管、木纖維組成。髓部細胞類圓形,細胞壁多數呈連珠狀增厚,有點狀紋孔。(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圖222)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0.5g,用甲醇迴流提取,提取液濃縮至小體積,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或乙酸異戊酯-甲酸-無水乙醇(7020.10)為展開劑,展距16cm,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小檗鹼和巴馬亭呈黃綠色熒光,藥根鹼呈暗斑,小檗胺呈淡藍色熒光。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斑點均呈汙紅棕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3-1A)。另以0.4%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水制板,點上述樣品液,以苯-氯仿-異丙醇(8.8.2)為展開劑,以小檗胺為對照,在氨蒸氣飽和下展開,餘同上(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3-1B)。 ②取樣品粉末2g,置100ml分液漏斗中,加5ml濃氨水溼潤,放置1小時,加5倍量氯仿振搖,氯仿提取液用適量2mol/L硫酸液振搖,然後加氨水鹼化,並加食鹽飽和,再加5ml氯仿提取,提取液點於氧化鋁板上,以氯仿-乙醇(97.5.2.5)為展開劑。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3-2)。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假蠔豬刺根莖含小檗鹼2.31%,小檗胺3.84%,掌葉防己鹼及微量藥根鹼。

刺黃花根含小檗鹼3.95%,小檗胺2.21%,藥根鹼及微量掌葉防己鹼。

細葉小檗根部含小檗鹼1.16%,小檗胺2.7%,掌葉防己鹼及藥根鹼。

匙葉小檗根含小檗鹼1.58%,小檗胺0.81%及掌葉防己鹼,藥根鹼。

廬山小檗莖含小檗鹼2.84%,小檗胺1.98%,藥根鹼、異粉防己鹼,根皮含小檗鹼4.72%。

金花小檗根含小檗鹼2.94%,掌葉防己鹼,藥根鹼及小檗胺[1,2]。

參考文獻

[1] 植物分類學報 1974;12:383 。


[2] 植物學報 1978;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