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

藥材名稱:白茅針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茅苗(《本經》),茅筍、茅針(《本草拾遺》),茅密(《醫林纂要》)。

基源:為禾本科白茅屬植物白茅的鈣生未放花序。

原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 C.E.Hubb.ex Hubb.et Vaughan(Imperate koenigii var.major Nees)

歷史:唐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曰:“茅針即初生苗也。”明李時珍《綱目》收載茅針亦係指白茅的初生苗而言。

餘項參見“白茅根”條。

藥性

性味:甘,平。 ①《本草拾遺》:“甘,平。” ②《日華子本草》:“涼。” ③《醫林纂要》:“甘、淡,寒。”

功效:止血,消癰。

主治:尿血,便血,金瘡,癰腫。 ①《本經》:“主下水。” ②《藥性論》:“能破血,治消渴。” ③《本草拾遺》:“主惡瘡腫,未潰者,煮服之。生挼敷金瘡止血。煮服之主鼻衄及暴下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小腸,癰毒軟癤不作頭,濃煎和酒服。” ⑤《本草圖經》:“挼以敷金瘡,塞鼻洪,止暴下血及溺血。” ⑥《本草害利》:“茅針潰癰,一針潰一孔。”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塞鼻。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本草拾遺》:“通小腸,治鼻衄及暴下血:白茅針9~15g,水煎服;治惡瘡、癰腫、軟癤未潰者,以酒煮服或搗爛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