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草
藥材名稱:藍錫莎菊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
概況
異名:苦蔘(《雲南中草藥》),犁頭尖(雲南)。
基源:為菊科毛鱗菊屬植物藍花毛鱗菊的根。毛鱗菊屬全世界約18種,中國全產,現知入藥1種。
原植物:藍花毛鱗菊Chaetoseris cyanea(D.Don)Shih[Sonchus cyaneus D.Don;Cicerbita cyanea(D.Don)Beauv.]
形態:草本。莖直立,有縱條紋,幾無毛。上部葉具有狹翅的短柄或無柄;葉片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2~6cm,寬2~10mm,頂端細尖,基部楔狀,邊全緣、有疏齒或粗齒裂,除邊緣有細毛外,幾無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上部排成圓錐花序,花序梗長1~2.5cm,具線狀披針形小苞片,小苞片長2~4mm,被褐色細柔毛。總苞圓柱狀,徑5~7mm;總苞片3~4層,最外層短,線狀披針形,中層披針形,長約7.5mm,內層狹長圓狀披針形,長約15mm,寬約2mm,邊緣膜質。全為舌狀花,長約11mm,舌片與管部近等長,藍色。瘦果黑色或黑褐色,橢圓形或倒橢圓形,壓扁,長4.5~5mm,寬1.5~2mm,每面有2~3縱肋,頂端急狹成明顯的喙部,喙長約2mm;冠毛白色,外層的細毛狀,長約0.5mm,內層的細糙毛狀,長約7mm。花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444頁)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800~2800m的山坡灌叢中。分佈於中國四川、貴州、西藏。尼泊爾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冬季採集,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切片,晒乾。
藥性
性味:《雲南中草藥》:“苦,平。”
功效:清熱消炎,健脾和胃,止痛。
主治:胃痛,腸胃炎,菌痢,食積飽脹,水腫,溼疹。 ①《貴州草藥》:“消食積飽脹。” ②《雲南中草藥》:“治食慾不佳,胃痛。” ③《紅河中草藥》:“治胃痛,腸胃炎,菌痢,水腫,溼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為散,1~1.5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貴州草藥》:“治食積飽脹:藍錫莎菊15g,兌淘米水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藍錫莎菊,洗淨晒乾,研成細粉,裝囊,每粒0.3g,1次3~4粒,1日3~4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