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越橘

藥材名稱:芭蕉花

名稱出處:《日華子本草》

概況

基源:為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

原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et Zucc.

餘項參見“芭蕉根”條。

藥性

性味:甘、淡、微辛,涼。 ①《滇南本草》:“溫,酸、鹹。” ②《江西草藥》:“涼,淡。” ③《貴州草藥》:“寒,甘、微辛。”

功效:化痰軟堅,平肝,和瘀,通經。

主治:胸膈飽脹,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嘔吐痰涎,頭目昏眩,心痛怔忡,婦女經行不暢。 ①《日華子本草》:“治心痺痛。” ②《滇南本草》:“暖胃,散痰,軟堅。治寒痰停胃,嘔吐噁心,吞酸吐酸。” ③《分類草藥性》:“治頭眩昏,氣痛,散血。” ④《嶺南採藥錄》:“治紅白痢,能通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燒存性研末。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日華子本草》:“治心痺痛:芭蕉花燒存性,研,鹽湯點服6g。” ②《滇南本草》:“治反胃吐呃飲食酸痰,胃、腹疼痛,胸膈飽脹:芭蕉花6g。水煎,點水酒服。忌食羊、生冷、蛋、蒜。” ③《貴州草藥》:“治胃痛:芭蕉花、花椒樹上寄生茶各15g。煨水服,1日2次。”

食療:①《江西草藥》:“治心絞痛:芭蕉花250g,豬心1個。水燉服。” ②《江西草藥》:“治肺癆:芭蕉花60g,豬肺250g。水燉,服湯食肺,每日1劑。” ③《湖南藥物志》:“治怔忡不安:芭蕉花一朵,煮豬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