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卷柏

藥材名稱:魚腥草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蕺(《別錄》),蕺菜(《食療本草》),狗腥草(甘肅、陝西),臭菜(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側耳根(《遵義府志》)。

基源:為三白草科蕺菜屬植物蕺菜的全草。蕺菜屬僅1種,中國有分佈。

原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歷史:蕺菜原名蕺,始載於(《別錄》)下品。《唐本草》雲:“蕺菜生溼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似蕎麥而肥,莖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蜀本草》載:“莖、葉俱紫,故俗稱魚腥草”,又引趙權文醫方雲:“魚腥草即蕺,葉似荇,其狀三角,一邊紅、一邊青,可以養豬。”按上歷代本草所述,與今日所用的魚腥草基本相同。

形態:腥臭草本,高30~60cm;莖下部伏地,節上輪生小根,上部直立,無毛或節上被毛,有時帶紫紅色。葉薄紙質,有腺點,背面尤甚,卵形或闊卵形,長4~10cm,寬2.5~6cm,頂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兩面有時除葉脈被毛外餘均無毛,背面常呈紫紅色;葉脈5~7條;葉柄長1~3.5cm,無毛;托葉膜質,長1~2.5cm,頂端鈍,下部與葉柄合生而成一長8~20mm的鞘,且常具緣毛,基部擴大,略抱莖。花序長約2cm,寬5~6mm;總花梗長1.5~3cm,無毛;總苞片長圓形或倒卵形,長10~15mm,寬5~7mm,頂端鈍圓;雄蕊長於子房,花絲長為花葯的3倍。蒴果長2~3mm,頂端有宿存的花柱。花期4~7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0卷.第1分冊.10頁.圖版3∶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溝邊、溪邊或林下溼地上。分佈於中國中部、東南至西南部各地,東起臺灣,西南至雲南、西藏,北達陝西、甘肅。亞洲東部和東南部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陰溼環境,不耐旱,較耐寒。以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好。用分株、插枝和根莖繁殖。在3~4月間,可將母株挖出進行分株種植;或煎取健壯的枝條作插穗,截成長10~13cm,直接插埋於大田或苗床;也可將地下色白粗壯的根莖,剪成具有2個芽以上小段,開溝條栽。以上三種繁殖法的栽種密度,均以20×13cm穴栽或條種。栽後應立即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溼潤。植株封行前,結合除草追肥2~3次,以人畜糞水或化肥追施。每次收割後,應結合除草鬆土進行追肥1次。越冬前需培土壅根。

採集:夏秋兩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採割,除去雜質泥土,晒乾。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鑑別

性狀: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2~3mm;表面棕黃色,具縱稜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鬚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展平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麵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微澀。以葉多,色綠,有花穗,魚腥氣濃者為佳。

顯微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有多細胞腺毛及少數非腺毛;皮層較寬,近表皮處有油細胞散在;中柱鞘纖維單列,排列成環或斷續成環,木化。射線較寬。髓有油細胞及簇晶散在。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有較密的波狀紋理,油細胞散在,類圓形,直徑70~80μm,其周圍有6~7個表皮細胞呈放射狀排列。葉脈處非腺毛2~10細胞,長180~200μm,基部直徑約40μm,表面有條狀紋理。多細胞腺毛散在,內含淡棕色物。下表皮非腺毛稍多,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5個。(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06頁.圖489~491)

理化: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濃縮至1rnl,點樣於矽膠G板上,以金絲桃甙、甲基正壬酮為對照品,乙醚-甲酸-水(4.5·11.5)(飽和後取上層溶液)。展距11cm。紫外燈下(254~365nm)呈暗棕色斑點。噴1%三氯化鋁乙醇溶液,斑點呈淡黃色。(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07頁.圖492)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蕺菜鹼(Cordarine)、槲皮甙、異槲皮甙、瑞諾甙(Reynoutrn)、金絲桃甙、阿夫甙(Afzerin)、芸香甙等黃酮甙類化合物。揮發油主要成分有癸醯乙醛(魚腥草素,Decanoyl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aldehyde),兩者均有魚腥草特異臭氣。還有d-檸檬烯(d-Limonene)、甲基正壬基酮(Menthyl-n-nonyl-ketone)、癸醛(Capric aldehyde)、癸酸(Capric acid)、α-蒎烯、莰烯、芳樟醇、乙酸龍腦酯、丁香烯等。

還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 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等[1~3]。

參考文獻

[1]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533。


[2] 植物學報 1979;21(3):244。


[3] 生藥學雜誌(日) 1978;3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