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地菊

藥材名稱:鐵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黑金(《說文》),烏金(《綱目》)。

基源:鐵是一種灰黑色金屬。主要是由赤鐵礦(Hematite,Fe2O3)、磁鐵礦(Magnetite,Fe3O4)、及褐鐵礦(Limonite,Fe4O3(OH)6)等冶煉而成。由於含碳量的不同而分為生鐵(又稱鑄鐵,含碳量在1.7%以上)、熟鐵(又稱煅鐵,含碳量在0.2%以下)和鋼鐵(含碳量在0.2%~1.7%之間)3種。

歷史:鐵最早記載於《本經》,列為中品。陶弘景謂:“生鐵是不破鑐,槍、釜之類。鋼鐵是雜煉生鑐,作刀、鐮者。鑐音柔。”蘇頌雲:“鐵初煉去礦,用以鑄瀉器物者,為生鐵。再三銷拍,可以作鐷者,為鑐鐵,亦謂之熟鐵。以生柔相雜和,用以作刀劍鋒刃者,為鋼鐵。”所述3種鐵的來源、質地和用途均與現今鐵相同。

形態:①赤鐵礦參見“代赭石”條。 ②褐鐵礦參見“禹餘糧”條。 ③磁鐵礦屬於等軸晶系。單晶體呈八面體,較少呈菱形十二面。在菱形十二面體面上長對角線方向常現條紋。集合體常成緻密塊狀和粒狀。鐵黑色,晶體有時帶淺藍錆色。條痕黑色。半金屬光澤。不透明。硬度5.5~6.5。密度5.175g/cm3。無解理。性脆。具強磁性。

產狀:磁鐵礦形成於內生作用和變質作用過程,是岩漿成因鐵礦床、接觸交代鐵礦床、氣化-高溫含稀土鐵礦床、沉積變質鐵礦床以及一系列與火山作用有關鐵礦床中鐵礦石的主要礦物成分。此外,也常見砂礦床中。

產地 中國各地均產,主產遼寧、內蒙古、四川。

生藥

鑑別:鐵常呈塊狀。黑色。質堅硬,砸斷後,斷面鋸齒狀。新鮮斷面顯金屬光澤。氣味皆微。鐵易溶於稀鹽酸或稀硫酸中,並能放出氫氣。

加工炮製:將赤鐵礦等鐵礦石、焦碳和助溶劑(如石灰石等)置於高溫爐中冶煉而得鐵。取鐵屑,煅透,趁熱置於醋內漬淬,取出,晾乾。

化學性質

鐵的成分主為元素Fe。自然界中的鐵往往含有Ni(0.6%~2%)、Co(0.3%)、Cu(0.4%)、Pt(0.1%以下)、Mn、S、P等元素。冶煉的鐵,常含有C、S、P、Si等元素。

參考文獻

礦物學.商務印書館,1957:14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