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荊瀝

藥材名稱:吹雲草

名稱出處:《南寧市藥物志》

概況

異名:一碗泡(《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細黃藥、斬蛇劍、過路蛇(《新華本草綱要》)。

基源:為遠志科齒果草屬植物齒果草的全草。全世界約14種;中國有3種,其中有1~2種入藥。

原植物:齒果草Salomonia cantoniensis Lour.,又名莎蘿莽(《海南植物誌》)。

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多分枝,高10~20cm。根纖細,芳香,莖細弱,光滑,有狹翅。葉柄長約2mm,葉片膜質,心形或心狀卵形,長5~16mm,寬5~12mm,先端鈍或具突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基出脈3~5。穗狀花序頂生,長1~6cm,上部稠密下部較疏;花極小,淡紅色,長2~3mm,無梗,小苞片早落;萼片5,鑽形,基部連合,宿存;花瓣3,側生花瓣較龍骨瓣短,基部與花絲鞘貼生,龍骨瓣舟狀;雄蕊4,花絲合生成鞘,具蛛絲狀毛,花葯合生成塊狀;子房側扁,腎形,邊緣具長三角狀齒。蒴果極小,綠色,腎形,兩側邊緣具2列彎曲、三角狀尖齒;種子2枚,黑色,光亮,無種阜。花期8月,果期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80頁.圖288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00~1450m的山坡草叢溼潤處或路邊草叢。分佈於河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也有。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切段,晒乾。

藥性

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辛,溫,麻辣。有小毒。”

功效:解毒,止痛,去翳。

主治:無名腫毒,牙痛,眼生白膜。 ①《南寧市藥物志》:“有麻醉鎮痛作用。” ②《廣西植物名錄》:“解毒,消腫,止痛。治毒蛇咬傷,無名腫毒。” ③《新華本草綱要》:“解毒消腫,散瘀鎮痛。用於腎炎,風溼關節痛,血崩,癰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煎湯含漱或薰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南寧市藥物志》:“治牙痛:吹雲草煎濃汁含漱。”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瘡毒,蛇咬:吹雲草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