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虎根
藥材名稱:鯔魚
名稱出處:《開寶本草》
概況
異名:子魚(《綱目》),百眼(《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梭魚(《脊椎動物分類學》),烏鯔、黑耳鯔、烏仔魚、犬魚、烏頭、烏頭魚(《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鯔科動物鯔魚,藥用其肉。
原動物:鯔魚Mugil cephalus Linnaeus
形態:體長約40cm。體粗狀,呈圓筒形,前部平扁,入後漸側扁。頭短,平扁,背部寬闊,兩側略凸,向腹面傾斜。吻寬而短。眼大,外被一層厚的脂膜,眼間隔寬而平坦。鼻孔每側兩個,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三角形。口小,下位,略呈人字形。下頜前端有一凸起,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狀細齒。鰓孔大,鰓耙細密如篦狀。鱗大,圓形,除吻部外全體皆被鱗;第1背鰭基部兩側及胸鰭的腋部有尖瓣狀大鱗,腹鰭間有1三角形瓣狀大鱗。側線不明顯,體側縱列鱗42~43。背鰭Ⅳ,Ⅰ8,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距離的正中;第2背鰭上緣微凹。臀鰭Ⅲ8,與第2背鰭同形,起點在第2背鰭的稍前方或與之相對。胸鰭短寬16~17,位高,腹鰭15。尾鰭大,叉形,後緣缺刻較深。頭及體背青黑色,腹部白色。體側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各鰭淺灰色。
生境與分佈:棲息在近海或河口鹹淡水交界處,有時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以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及泥土中有機質為食。生殖期3~4月,卵產於近河口的淺海處。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其近河口淡水中。
化學性質
肉含水分68.2%~81.0%,脂肪4.0%~28.0%,糖原0.20%~0.47%,乾肉含蛋白65.0%~83.0%。鮮肉含可提取總氮0.40%,其中氨氮4.0%,嘌呤氮4.03%,清蛋白(Albumin)氮20.73%,肌酸(Creatine)及肌酸酐(Creatinine)氮24.74%,其他鹼基氮23.02%,氨基酸氮15.16%,多肽氮2.05%,尿素氮2.55%,未定氮3.43%,尚含組胺(Histamine)、組氨酸脫羧酶(Histidime decarboxylase)、肌動球蛋白(Actomyosin)、卵磷脂、色氨酸、賴氨酸、含硫氨酸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B6等。
參考文獻
中國藥用動物志協作組.中國藥用動物學.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36。